(jīn)
(yōnɡ)
  • 词语:

    金墉

  • 拼音:[  jīn yōnɡ  ]
  • 注音:ㄐ一ㄣ ㄩㄥ
  • 五笔:QQQ FOVH

金墉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西方的城。

⒉  犹金城。坚固的城墙。

⒊  古城名。三国魏明帝时筑,为当时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西北角一个小城。唐贞观后废。《太平御览》卷一七六引晋陆机《洛阳地记》:“洛阳城内西北角有金墉城,东北角有楼高百尺,魏文帝造也。”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瑶光寺》:“瑶光寺北有承明门,有金墉城,即魏氏所筑。”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洛阳县》:“嘉平六年,司马师废其主芳,迁于金墉。延熙二年,魏王禅位于晋,出舍金墉城。晋杨后及愍怀太子至贾后之废,皆徙金墉。永康二年,赵王伦篡位迁惠帝,自华林西门出,居金墉城。”因亦比喻帝后被贬之所。

引证解释

⒈  西方的城。

《文选·张衡<西京赋>》:“似 閬风 之遐坂,横西洫而絶金墉。”
薛综 注:“墉,谓城也。絶,度也。言阁道似此山之长远,横越西池,而度金城也。西方称之曰金。”

⒉  犹金城。坚固的城墙。

晋 潘岳 《西征赋》:“金墉鬱其万雉,峻嵃峭以绳直。”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旁望斗城,金墉万仞。”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龙盘万岭合,虎踞千山重。我昔往观之,汤池带金墉。”

⒊  古城名。 三国 魏明帝 时筑,为当时 洛阳城 (今 河南省 洛阳市 东)西北角一个小城。 唐 贞观 后废。

《太平御览》卷一七六引 晋 陆机 《洛阳地记》:“洛阳城 内西北角有 金墉城,东北角有楼高百尺, 魏文帝 造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瑶光寺》:“瑶光寺 北有 承明门,有 金墉城,即 魏氏 所筑。”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洛阳县》:“嘉平 六年, 司马师 废其主 芳,迁於 金墉。延熙 二年, 魏王 禪位於 晋,出舍 金墉城。晋 杨后 及 愍怀太子 至 贾后 之废,皆徙 金墉。永康 二年, 赵王伦 簒位迁 惠帝,自 华林 西门出,居 金墉城。”
因亦比喻帝后被贬之所。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后序》:“金墉 之耻未雪, 澶洲 之盟将寒。”

金墉(jin yong)同音词

  • 禁甬[jìn yǒnɡ ]1.帝王宫中的悬钟。
  • 禁用[jīn yònɡ ]1.禁止使用。
  • 矜勇[jīn yǒnɡ ]1.以勇自负。
  • 进用[jìn yònɡ ]1.选拔任用。 2.犹费用。进,通"赆"。
  • 近用[jìn yònɡ ]1.谓近期可见的效用。
  • 谨庸[jǐn yōnɡ ]1.谓言行敬慎合乎中庸之道。语本《易.干》﹕"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孔颖达疏﹕"庸谓中庸。庸﹐常也。从始至末﹐常言之信实﹐常行之谨慎。"又《礼记.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谨。"郑玄注﹕"言德常行也﹐言常谨也。"
  • 金庸[jīn yōnɡ ]作家。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就读于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曾任《东南日报》、《大公报》记者。1948年去香港,历任《新晚报》编辑、长城影业公司编剧、《明报》社社长,并兼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及电影剧本《绝代佳人》、《午夜琴声》等。
  • 金镛[jīn yōnɡ ]1.华美的大钟。
  • 劲勇[jìn yǒnɡ ]1.顽强勇敢。 2.指顽强勇敢的士卒。

金墉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