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二首·其二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二首·其二译文和注释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注释1.圆魄:指中秋圆月。2.安知:哪里知道。

中秋月二首·其二赏析

赏析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中秋月二首·其二拼音版参考

(yuán)
()
(shàng)
(hán)
(kōng)
(jiē)
(yán)
()
(hǎi)
(tóng)
(ān)
(zhī)
(qiān)
()
(wài)
()
(yǒu)
()
(jiān)
(fēng)

中秋月二首·其二作者

李峤李峤 李峤(644~713),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李峤
« 上一首
下一首 »

猜你喜欢

  • 竹枝词二首·其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249阅读
  • 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47阅读
  • 塞上曲二首·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36阅读
  • 孤雁二首·其二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228阅读
  • 塞下曲二首·其二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231阅读
  • 七夕二首·其二

    唐代德容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最伤今夜离愁曲,遥对天涯愈断肠。
    178阅读
  • 大子夜歌二首·其二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34阅读
  • 晚春二首·其二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38阅读
  • 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二首

    唐代裴夷直
    清洛半秋悬璧月,彩船当夕泛银河。苍龙颔底珠皆没,白帝心边镜乍磨。海上几时霜雪积,人间此夜管弦多。须知天地为炉意,尽取黄金铸作波。不热不寒三五夕,晴川明月正相临。千珠竞没苍龙颔,一镜高悬白帝心。几处凄凉缘地远,有时惆怅值云阴。如何清洛如清昼,共见初升又见沈。
    18阅读
  • 中秋维舟君山看月二首

    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雨师清滓秽,川后扫波澜。气射繁星灭,光笼八表寒。来从云涨迥,路上碧霄宽。熠耀游何处,蟾蜍食渐残。棹翻银浪急,林映白虹攒。练彩连河晓,冰晖压树干。夜深高不动,天下仰头看。
    19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