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晦日偶题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三月晦日偶题译文和注释

译文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

芳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参考资料:
1、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注释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chī)心儿女挽留春。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fēi)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香花芳草。
何须:何必,何用。
可人:称人心意。

参考资料:
1、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三月晦日偶题赏析

赏析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文人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三月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难免激起诗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唐诗人贾岛有首著名的《三月晦日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表现的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秦观这首绝句,与贾岛诗一样,也是通过议论,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但秦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诗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诗是说理,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强调应该顺其自然。推而广之,诗人也是在阐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因此,当你失去了什么时,不要过分抱憾,要正视现实,知足常乐。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 合意的所在;顺境有顺境的快乐,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使人步入顺境。通过这诗,我们充分理解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并从中得到勉励。宋人的说理诗,虽然常常有陈腐惹人生厌的地方,但也不乏像这首诗一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参考资料:
1、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三月晦日偶题拼音版参考

(jiē)
()
(xiàng)
(cuī)
()
()
(xīn)
(chī)
(xīn)
(ér)
()
(wǎn)
(liú)
(chūn)
(fāng)
(fēi)
(xiē)
()
()
()
(hèn)
(xià)
()
(yīn)
(yīn)
(zhèng)
()
(rén)

三月晦日偶题作者

秦观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少有才名,研习经史,喜读兵书。熙宁十年(1077),往谒苏轼于徐州,次年作《黄楼赋》,苏轼以为「有屈、宋姿」。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授定海主簿,调蔡州教授。元祐三年(1088),应制科,进策论,除宣教郎、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六年,迁秘书省正字。预修《神宗实录》。时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亦在京师,观与同游苏轼之门,人称「苏门四
« 上一首
下一首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