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译文和注释

译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全日制高级中学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吴功正 古文鉴赏辞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 :918-924
3、韩俐华 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洵卷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年

注释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兵器。
善:好。
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赂,贿赂。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率:都,皆。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完:保全。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
厥,其。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祖辈与父辈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
意思是冒着霜露。
和下文的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视:对待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
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同“餍”,满足。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急。
奉:奉送。
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
繁:多。
判:决定。
至于:以至于。
颠覆:灭亡。
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事:侍奉。
“以地事秦……火不灭”。
此言得之:这话对了。
得之,得其理。
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终:最后。
继:跟着。
迁灭:灭亡。
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与嬴:亲附秦国。
与,亲附。
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既:已经。
免:幸免。
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斯:这始:才速:招致。
再:两次。
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洎:及,等到。
以:因为谗:小人的坏话。
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
邯郸,赵国的都城。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革,改变,除去。
殆,几乎,将要。
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向使:以前假如。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
数,天数。
理,理数。
皆指命运。
当:同“倘”,如果。
易量:容易判断。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礼:礼待。
名作动。
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
下:向下。
名作动。
咽:吞咽。
势:优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劫持。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作状。
月,每月,名作状。
以,而。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势弱于秦。
于:比。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可以凭借。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以,凭着。
下:指在六国之后从:跟随。
故事:旧事,先例。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全日制高级中学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吴功正 古文鉴赏辞

六国论赏析

赏析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六国论拼音版参考

(liù)
(guó)
()
(miè)
(fēi)
(bīng)
()
()
(zhàn)
()
(shàn)
()
(zài)
()
(qín)
()
(qín)
(ér)
()
(kuī)
()
(miè)
(zhī)
(dào)
()
(huò)
(yuē)
(liù)
(guó)
()
(sàng)
()
()
(qín)
()
(yuē)
()
()
(zhě)
()
()
(zhě)
(sàng)
(gài)
(shī)
(qiáng)
(yuán)
()
(néng)
()
(wán)
()
(yuē)
()
(zài)
()
(qín)
()
(qín)
()
(gōng)
()
(zhī)
(wài)
(xiǎo)
()
(huò)
()
()
()
()
(chéng)
(jiào)
(qín)
(zhī)
(suǒ)
()
()
(zhàn)
(shèng)
(ér)
()
(zhě)
()
(shí)
(bǎi)
(bèi)
()
(zhū)
(hóu)
(zhī)
(suǒ)
(wáng)
()
(zhàn)
(bài)
(ér)
(wáng)
(zhě)
()
(shí)
()
(bǎi)
(bèi)
()
(qín)
(zhī)
(suǒ)
()
()
(zhū)
(hóu)
(zhī)
(suǒ)
()
(huàn)
()
()
(zài)
(zhàn)
()
()
(jué)
(xiān)
()
()
(bào)
(shuāng)
()
(zhǎn)
(jīng)
()
()
(yǒu)
(chǐ)
(cùn)
(zhī)
()
()
(sūn)
(shì)
(zhī)
()
(shèn)
()
()
()
()
(rén)
()
()
(cǎo)
(jiè)
(jīn)
()
()
()
(chéng)
(míng)
()
()
(shí)
(chéng)
(rán)
(hòu)
()
()
()
(ān)
(qǐn)
()
(shì)
()
(jìng)
(ér)
(qín)
(bīng)
(yòu)
(zhì)
()
(rán)
()
(zhū)
(hóu)
(zhī)
()
(yǒu)
(xiàn)
(bào)
(qín)
(zhī)
()
()
(yàn)
(fèng)
(zhī)
()
(fán)
(qīn)
(zhī)
()
()
()
()
(zhàn)
(ér)
(qiáng)
(ruò)
(shèng)
()
()
(pàn)
()
(zhì)
()
(diān)
()
()
()
()
(rán)
()
(rén)
(yún)
()
()
()
(shì)
(qín)
(yóu)
(bào)
(xīn)
(jiù)
(huǒ)
(xīn)
()
(jìn)
(huǒ)
()
(miè)
()
()
(yán)
()
(zhī)
()
(rén)
(wèi)
(cháng)
()
(qín)
(zhōng)
()
()
(guó)
(qiān)
(miè)
()
(zāi)
()
(yíng)
(ér)
()
(zhù)
()
(guó)
()
()
(guó)
()
(sàng)
()
()
()
(miǎn)
()
(yàn)
(zhào)
(zhī)
(jun1)
(shǐ)
(yǒu)
(yuǎn)
(luè)
(néng)
(shǒu)
()
()
()
()
()
(qín)
(shì)
()
(yàn)
(suī)
(xiǎo)
(guó)
(ér)
(hòu)
(wáng)
()
(yòng)
(bīng)
(zhī)
(xiào)
()
(zhì)
(dān)
()
(jīng)
(qīng)
(wéi)
()
(shǐ)
()
(huò)
(yān)
(zhào)
(cháng)
()
(zhàn)
()
(qín)
(èr)
(bài)
(ér)
(sān)
(shèng)
(hòu)
(qín)
()
(zhào)
(zhě)
(zài)
()
()
(lián)
(què)
(zhī)
()
()
()
(chán)
(zhū)
(hán)
(dān)
(wéi)
(jun4)
()
()
(yòng)
()
(ér)
()
(zhōng)
()
(qiě)
(yàn)
(zhào)
(chù)
(qín)
()
(miè)
(dài)
(jìn)
(zhī)
()
()
(wèi)
(zhì)
()
()
(wēi)
(zhàn)
(bài)
(ér)
(wáng)
(chéng)
()
()
()
(xiàng)
使(shǐ)
(sān)
(guó)
()
(ài)
()
()
()
(rén)
()
()
()
(qín)
()
()
()
(háng)
(liáng)
(jiāng)
(yóu)
(zài)
()
(shèng)
()
(zhī)
(shù)
(cún)
(wáng)
(zhī)
()
(dāng)
()
(qín)
(xiàng)
(jiào)
(huò)
(wèi)
()
(liàng)
()
()
()
()
(qín)
(zhī)
()
(fēng)
(tiān)
(xià)
(zhī)
(móu)
(chén)
()
(shì)
(qín)
(zhī)
(xīn)
()
(tiān)
(xià)
(zhī)
()
(cái)
(bìng)
()
西()
(xiàng)
()
()
(kǒng)
(qín)
(rén)
(shí)
(zhī)
()
()
(xià)
(yān)
()
(bēi)
()
(yǒu)
()
()
(zhī)
(shì)
(ér)
(wéi)
(qín)
(rén)
()
(wēi)
(zhī)
(suǒ)
(jié)
()
(xuē)
(yuè)
()
()
()
()
(wáng)
(wéi)
(guó)
(zhě)
()
使(shǐ)
(wéi)
()
(wēi)
(zhī)
(suǒ)
(jié)
(zāi)
()
(liù)
(guó)
()
(qín)
(jiē)
(zhū)
(hóu)
()
(shì)
(ruò)
()
(qín)
(ér)
(yóu)
(yǒu)
()
()
()
()
(ér)
(shèng)
(zhī)
(zhī)
(shì)
(gǒu)
()
(tiān)
(xià)
(zhī)
()
(xià)
(ér)
(cóng)
(liù)
(guó)
()
(wáng)
(zhī)
()
(shì)
(shì)
(yòu)
(zài)
(liù)
(guó)
(xià)
()

六国论作者

苏洵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 上一首
下一首 »

猜你喜欢

  • 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327阅读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黑云翻墨未遮山,[2]白雨跳珠乱入船。[3]卷地风来忽吹散,[4]望湖楼下水如天。[5]
    271阅读
  • 过秦论

    上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
    186阅读
  • 赠刘方处士

    六国愁看沉与浮,携琴长啸出神州。拟向烟霞煮白石,偶来城市见丹丘。受得金华出世术,期于紫府驾云游。年来摘得黄岩翠,琪树参差连地肺。露飘香陇玉苗滋,月上碧峰丹鹤唳。洞天消息春正深,仙路往还俗难继。忽因乘兴下白云,与君邂逅于尘世。尘世相逢开口希,共论太古同流志。瑶琴宝瑟与君弹,琼浆玉液劝我醉。醉中亦话兴亡事,云道总无珪组累。浮世短景倏成空,石火电光看即逝。韶年淑质曾非固,花面玉颜还作土。芳樽但继晓复昏,…
    40阅读
  • 杂剧·保成公径赴渑池会

    元代高文秀
    楔子(冲末扮秦昭公领卒子上,云)先祖颛顼苗裔孙,赐姓赢氏国为秦。只因善御扶周主,恶来有力事于殷。某乃秦国昭公是也,先祖乃颛顼之后。自犬戎伐周,先祖襄公将兵救周,战阵有功。周东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封祖襄公为诸侯,赐岐山之西地。自襄公至成公七世,乃立其祖穆公。闻楚人百里奚之贤,欲重币赎之,恐楚不与,乃请以五羚羊皮赎之。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矣,穆公与语国事,乃大悦,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
    77阅读
  • 杂剧·功臣宴敬德不伏老

    元代杨梓
    第一折(房玄龄上)一片丹心扶社稷,两条眉锁庙堂忧。坚心主意施公正,报答皇王爵禄恩。下官房玄龄是也。方今唐天子即位,八方宁静,四海晏然,黎民乐业,五谷丰登,喜遇太平时世,为因唐家十路总管,开疆展土,立国安邦,人人饶勇,个个忠良。今日圣天子设一宴,乃是功臣筵宴,有功者上首而坐,簪花饮酒;功少者下位而次之,只饮酒,不簪花。圣上著下官为主宴官,著军师徐茂公为压宴官,敕赐宝剑金牌,如有搅闹功臣筵宴者,著下官…
    51阅读
  • 杂剧·须贾大夫谇范叔

    元代高文秀
    楔子(净扮魏齐领卒子上,诗云)自从分晋列为侯,天下雄兵数汴州。谁想马陵遭败后,至今说着也还羞。某乃魏齐是也,佐于魏国,为丞相之职。想俺先祖魏斯,与那赵籍、韩虔,同为晋大夫,三分其地,我魏国建都于大梁。今天下并为七国,是秦、齐、燕、赵、韩、楚和俺魏国。各据疆土,倚强凌弱,不肯相下。俺魏国与齐国有积世之仇,前年齐国遣孙膑统领军马,明称救韩,暗来袭魏,被他诈败佯输,添兵减灶,在马陵山下削木为号,众弩俱发…
    104阅读
  • 杂剧·张子房圯桥进履

    元代李文蔚
    第一折(上阙)等的天色将次晚,躲在人家灶火边。若是无人撞入去,偷了东西一道烟。盗了这家十匹布,拿了那家五斤绵。为甚贫道好做贼?皆因也有祖师传。施主若来请打醮,清心洁净更诚坚。未曾看经要吃肉,吃的饱了肚儿圆。平生要吃好狗肉,吃了狗肉念真言。不想撞着巡军过,说我破斋犯戒坏醮筵。众人将我拿个住,背绑绳缚都向前。见我不走着棍打,嘴头上打了七八拳。拿在厅前见官府,连忙跪膝在阶前。大人着我说词因,道我败坏风俗…
    58阅读
  • 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

    元代张国宾
    楔子(正末扮孛老同卜儿、旦儿上)(正末云)老汉是绛州龙门镇大黄庄人氏,姓薛,人都叫我是薛大伯。嫡亲的四口儿家属,婆婆李氏。我有一个孩儿,是薛驴哥,学名唤做仁贵,媳妇儿柳氏。俺本是庄农人家,俺那孩儿薛驴哥,不肯做这庄农的生活,每日则是刺枪弄棒,习甚么武艺。婆婆,孩儿往那里去了也?(卜儿云)老的,孩儿往街市上去了。(正末云)等他来时,着他见俺咱。(冲末扮薛仁贵上,诗云)马挂征鞍将挂袍,柳梢门外月儿高。…
    69阅读
  • 杂剧·西游记·第三本

    元代杨景贤
    羲驭流光泰宇清宝筵初启百花明云中缥缈黄金相日下瞻依白玉京第九折神佛降孙(孙行者上,云)一自开天辟地,两仪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费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嗔,六合乾坤混扰,七冥北斗难分,八方世界有谁尊,九天难捕我,十万总魔君。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喜时攀藤揽葛,怒时搅海翻江。金鼎国女子我为妻,玉皇殿琼浆咱得饮。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
    62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