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六节·滕文公章句下》读解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六节」原文

一个人如果走错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仅有一个人说错,这个人是不会听的。如果他身边的人都在说,他才有可能改正。所以,孟子认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要靠教育,要靠社会氛围。而一个社会整体性的价值取向,则要靠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统治者的“以身作则”。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1650.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孟子·第四节·滕文公章句下》读解

    彭更以问:“后面跟随着数十辆车,……不以为过分吗?”为题,企图弄清楚人生价值取向,尤其是作为君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彭更的思想观念和许行差不多,都认为君子不能“无事而食”,应该自食其力,要亲自劳动,要亲自耕耘。当然,彭更的话不无道理,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大小小上百个诸侯国,那些诸侯们、大夫们、官吏们大多是…>…...

  • 《孟子·第五节·滕文公章句下》读解

    宋国是一弱小国家,四周围绕着虎视眈眈的大国,推行王政就意味着削减兵力,因此孟子举了成汤以及周国由小做大的例子,用来说明只要统治者采取最佳行为方式而爱民,就会得到人民百姓的拥护,从而无敌于天下的道理。这就是推行王政的价值!作为个人也是这样,只要你善于团结和帮助你周围的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 《孟子·第七节·滕文公章句下》读解

    见不见诸侯,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段干木翻墙逃避魏文侯,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都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有价值,怎么样都可以见,没有价值,也用不着翻墙和闭门不见。因此孟子举了孔子不见阳货的例子,就是要说明孔子选择的是最佳行为方式。阳货作为一个大夫,篡位夺权,想当一方诸侯,这在孔…>…...

  • 《孟子·第八节·滕文公章句下》读解

    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关键之一就是要知错就改,因此孟子举“日攘一鸡”的例子来说明,知道“日攘一鸡”是错的,改为“月攘一鸡”,也是错的。因为这个行为终是不好的,属于偷盗、窃取行为,而田租十分取一,取消关卡市场的税收,是爱民的举措;却因为统治阶层想要收括更多的财物而不愿改正,这就很明显地错了。可戴盈之还想…>…...

  • 《孟子·第九节·滕文公章句下》读解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於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是为民的价值观,而“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

  • 《孟子·第二节·滕文公章句下》读解

    景春崇拜公孙衍和张仪,认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行为乃是男子汉大丈夫之所为,威风凛凛、威震八方,叱吒风云,着实让人羡慕不已。这种人生价值取向一直到现在还普遍存在,但这是否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之所为的呢?孟子进行了反驳。公孙衍和张仪只是顺从秦国君主的意愿而成就了秦国的一番霸业,因此他们也…>…...

  • 《孟子·第十节·滕文公章句下》读解

    本章是全篇之总结,从第一章“枉尺而直寻”到本章,孟子一直在阐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既不能“枉尺而直寻”,亦不能“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而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因为,“士之失位也,犹…>…...

  • 《孟子·第六节·滕文公章句下》解析

    孟子的本意还是在政治方面,用“近来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说明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性,从而说明当政治国的国君应注意自己身边所用亲信的考查和选择。因为,如果国君周围以好人,那么国君也就会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坏人,那么国君也就很难做好人了。这里的道理并不深奥,实际上也就是《大戴…>…...

  • 《孟子·第六节·滕文公章句下》译文及注释

    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们君王向善吗?我明确地告诉你。有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的方言,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戴不胜说:“使齐国人来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在旁喧哗,即使天天鞭挞并强逼他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送到齐国的街上去住几年,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