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与汝城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原名惇实,避英宗旧讳而改名。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学的奠基人。其在中国儒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黄百家曾评价:“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组徕卓乎有儒者之规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公元之破暗也”(《宋元学案·濂溪学案》)。此评甚为公允。

据史书记载,其哲学著作有“数十篇”,流传下来的只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两篇。公元1041年至1044年期间,“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其一生为官清廉公正勤勉,为学精密严谨细致,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自律。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上承孔孟,下起程朱。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自己的理学体系,宣扬其“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和主静、顺理、诚心、无欲的人生观。周敦颐在汝城任县令时,县内政治清明,百业兴旺,民情淳朴,政通人和。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拙赋》,其弟子程灏、程颐在来汝城探望老师时有感于汝城风光美景,写下了《千家诗》第一篇《春日偶成》。汝城人民为纪念他,特在县城西郊修建了濂溪书院,并进行了十度修葺,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他写下的《爱莲说》虽短短119个字,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诗人介绍

周敦颐周敦颐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其父周辅成(亦名怀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曾为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知县,后赠谏议大夫。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时任桂岭县令的周辅成的儿子周敦颐降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周敦颐自幼“信古好义,以名节砥砺”,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9980.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张栻评价

    张栻理学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格物致知,知行互发。在知行关系上他认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

  • 周敦颐生平

    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31年),颐8岁(虚岁九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

  • 周敦颐与衡阳

    周敦颐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五日(6月1 日)生于道县楼田村,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六月十日(7月24日)。因贫“饘粥不给”无力回乡,葬庐山栗树岭。二十岁时随舅任>…...

  • 周敦颐《爱莲说》与衡阳的渊源

    周敦颐的《爱莲说》流传千古,感染世人。那么,《爱莲说》的生活基础和思想根由是什么?莲花对周敦颐又产生了什么特殊的影响呢?早在周敦颐为父守孝期间,舅父郑向一直牵挂其胞妹与外甥孤儿寡母>…...

  • 周敦颐与合川

    周敦颐喜爱莲,并与重庆合川有着特殊的渊源。1056年,皇帝御笔钦点,任命他为合州(现合川)通判。那时,合州虽然已有一万多户人家,却没有一所全州学府,读书人不多。周敦颐决定把州学办起>…...

  • 周敦颐墓址

    周敦颐墓又称濂溪墓,位于九江市庐山区莲花镇周家湾之栗树岭,墓区总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十年动乱期间,濂溪墓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但地下墓仍保存完好。1999年,在香港周氏宗亲总会>…...

  • 周敦颐介绍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

  • 菊花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

  • 书幽芳亭记赏析

    北宋的散文小品中,最著名的当属周敦颐的《爱莲说》。该文以莲喻人,赞扬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稍后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堪称与《爱莲说》相比肩的精美小品。但由于前者被选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