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晓别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板桥晓别译文和注释

译文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回头望高高城楼,银河已经渐渐暗淡向西下落,长亭的窗下,渠水荡漾着层层轻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远别的游子像那水仙就要乘赤鲤飞升,芙蓉如面的美人一夜来流下的红泪谁知几多?

参考资料:

1、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489-491

注释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晓河:指银河。
微波:指银河之波,也指长亭下水渠之波。

水仙欲上鲤(lǐ)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鲤鱼:典故出自《列仙传》,一名赵国人琴高,会神仙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去。
芙蓉:形容女子容貌。
红泪:典故出自《拾遗记》,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王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参考资料:
1、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489-491

板桥晓别赏析

板桥晓别拼音版参考

(huí)
(wàng)
(gāo)
(chéng)
(luò)
(xiǎo)
()
(zhǎng)
(tíng)
(chuāng)
()
()
(wēi)
()
(shuǐ)
(xiān)
()
(shàng)
()
()
()
()
()
()
(róng)
(hóng)
(lèi)
(duō)

板桥晓别作者

李商隐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十七岁时就受到牛僧孺党令孤楚的赏识,被任为幕府巡官。二十五岁时,受到令孤楚的儿子令孤绹的赞誉,中进士。次年受到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的宠爱,任为书记,并娶他女儿为妻。唐朝中叶后期,朝政腐败,宦官弄权,朋党斗争十分激烈。李商隐和牛李两派的人都有交往,但不因某一方得势而趋附。所以他常常遭到攻击,一生不得
« 上一首
下一首 »

猜你喜欢

  • 无家别

    寂寞天宝後,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229阅读
  •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17阅读
  • 广陵赠别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211阅读
  •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1]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2]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3]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5]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6]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7]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8]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
    216阅读
  • 送别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156阅读
  •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1]离离原上草,[2]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3]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4]萋萋满别情。[5]
    249阅读
  •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36阅读
  •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1]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2]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186阅读
  • 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81阅读
  •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行行便濯缨。
    146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