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题情尽桥译文和注释

译文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参考资料:
1、谢怡慧唐诗,我的灵魂伴侣 120首陪伴心灵空虚的唐诗名句:岳麓书社,2004年:第138页
2、周道贵唐诗三百首详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1页

注释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从来:向来。
尽:完。
何:什么。

自此改名为折柳(liǔ),任他离恨一条条。
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
离恨:离愁别恨。

参考资料:

1、谢怡慧.唐诗,我的灵魂伴侣 120首陪伴心灵空虚的唐诗名句:岳麓书社,2004年:第138页2、周道贵.唐诗三百首详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1页

题情尽桥赏析

赏析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参考资料:

1、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第225页

题情尽桥拼音版参考

(cóng)
(lái)
(zhī)
(yǒu)
(qíng)
(nán)
(jìn)
()
(shì)
(míng)
(wéi)
(qíng)
(jìn)
(qiáo)
()
()
(gǎi)
(míng)
(wéi)
(shé)
(liǔ)
(rèn)
()
()
(hèn)
()
(tiáo)
(tiáo)

题情尽桥作者

雍陶 雍陶(805─?)。字国钧,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大中六年(852),授国子毛诗博士。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县)刺史,世称雍简州。一年曾多次穿三峡,越秦岭,在江南、塞北许多地方游历过,写过不少纪游诗。后辞官闲居,养疴傲世。不知所终。工诗。与王建、贾岛、姚合、章孝标等交往唱合。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寄赠之作,擅长律诗和七绝。《全
« 上一首
下一首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