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东城晚望(渺渺孤城白水环)

【泗州东城晚望】
渺渺孤城白水环,
轴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
应是淮流转处山。

泗州东城晚望译文和注释

译文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白色的河水环绕着的泗州城,孤零零地,显得那样邈远。黄昏迷濛的轻雾下,船儿静静地停泊着,不时地传来舟人的语谈。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成片的树林上空浮现着一抹黛影,青翠如画;我想,它一定就是那座淮水转折处的青山。

参考资料:
1、陈衍选编,沙灵娜,陈振寰译著宋诗精华录全译(上、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1:第497-498页
2、赵山林,潘裕民 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中西书局,2009-10-1:第124-125页

注释

(miǎo)渺孤城白水环,舳(zhú)(lú)人语夕霏间。
渺渺:水远的样子。
白水:指淮河。
舳舻:指船。
舳,船后舵;舻,船头。
夕霏:黄昏时的云气烟雾。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林梢:林木的尖端或末端。
淮流:淮水。
转处山:指泗州南山。

参考资料:
1、陈衍选编,沙灵娜,陈振寰译著宋诗精华录全译(上、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1:第497-498页
2、赵山林,潘裕民 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中西书局,2009-10-1:第124-125页

泗州东城晚望赏析

赏析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这是一首写景诗。画面的主色调既不是令人目眩的大红大紫,也不是教人感伤的蒙蒙灰色,而是在白水、青山之上蒙上一层薄薄的雾霭,诗人从而抓住了夕阳西下之后的景色特点,造成了一种朦胧而不虚幻、恬淡而不寂寞的境界。这种境界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是一致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说:“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返,心亦吐纳。”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开元年间(713-741),泗州城自宿迁县移治临淮(在今江苏盱眙东北)。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说,泗州南至淮水一里,与盱眙分界。到了清代,州城陷入洪泽湖。诗人当时站在泗州城楼上,俯视远眺,只见烟霭笼罩之下,波光粼粼的淮河像一条婉蜓的白带,绕过屹立的泗州城,静静地流向远方;河上白帆点点,船上人语依稀;稍远处是一片丛林,而林梢的尽头,有一抹淡淡的青色,那是淮河转弯处的山峦。

  前两句着重写水。用了“渺渺”二字,既扣住了题目中“晚望”二字,又与后一句的“夕霏”呼应,然后托出淮水如带,同孤城屹立相映衬,构成了画面上动和静、纵和横的对比。舳舻的原意是船尾和船头,在这里指淮河上的行船。诗人可能是嫌全诗还缺少诉诸听觉之物,所以特意点出“人语”二字。这里的人语,不是嘈杂,不是喧哗,而是远远飘来的、若断若续的人语。它即使全诗的气氛不致于沉闷,又使境界更为静谧。唐代诗人卢纶《晚次鄂州》诗说“舟人夜语觉潮生”,为“舳舻”句的出处。

  三四两句着重写山。在前一句中,诗人不从“山”字落笔,而是写出林后天际的一抹青色,暗示了远处的山峦。描写山水风景的绝句,由于篇幅短小,最忌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前人因此这样总结绝句的创作经验:“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元代杨载《诗法家数》)对此中“三昧”,诗人深有体会。在他笔下,树林不过是陪衬,山峦才是主体,但这位“主角”姗姗来迟,直到终场时才出现。诗的最后一句既回答了前一句的暗示,又自成一幅渺渺白水绕青山的画面,至于此山本身如何,则不加申说,留待读者去想象,这正符合前人所谓“句绝而意不绝”(《诗法家数》)的要求。

  秦观以词名世,他的诗风清新婉丽,和词风颇为接近,所以前人有“诗如词”、“诗似小词”的评语。就此诗而言,“渺渺孤城白水环”之于“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林梢一抹”之于“山抹微云”,“应是淮流转处山”之于“郴江幸自绕郴山”,相通之处颇为明显。但此诗情调尚属明朗,没有秦观词中常见的那种凄迷的景色和缠绵的愁绪。

参考资料:
1、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614-615页
2、陈衍选编,沙灵娜,陈振寰译著宋诗精华录全译(上、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1:第497-498页

泗州东城晚望拼音版参考

()
()
(zhōu)
(dōng)
(chéng)
(wǎn)
(wàng)
()
(miǎo)
(miǎo)
()
(chéng)
(bái)
(shuǐ)
(huán)
(zhóu)
()
(rén)
()
()
(fēi)
(jiān)
(lín)
(shāo)
()
()
(qīng)
()
(huà)
(yīng)
(shì)
(huái)
(liú)
(zhuǎn)
(chù)
(shān)

泗州东城晚望作者

秦观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少有才名,研习经史,喜读兵书。熙宁十年(1077),往谒苏轼于徐州,次年作《黄楼赋》,苏轼以为「有屈、宋姿」。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授定海主簿,调蔡州教授。元祐三年(1088),应制科,进策论,除宣教郎、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六年,迁秘书省正字。预修《神宗实录》。时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亦在京师,观与同游苏轼之门,人称「苏门四
« 上一首
下一首 »

猜你喜欢

  • 同李万晚望南岳寺怀普门上人

    释子身心无垢纷,独将衣钵去人群。相思晚望松林寺,唯有钟声出白云。
    34阅读
  • 春霁晚望

    唐代杨凝
    细雨晴深小苑东,春云开气逐光风。雄儿走马神光上,静女看花佛寺中。书剑学多心欲懒,田园荒废望频空。南归路极天连海,惟有相思明月同。
    15阅读
  • 湖亭晚望残水

    湖上秋泬寥,湖边晚萧瑟。登亭望湖水,水缩湖底出。清渟得早霜,明灭浮残日。流注随地势,洼坳无定质。泓澄白龙卧,宛转青蛇屈。破镜折剑头,光芒又非一。久为山水客,见尽幽奇物。及来湖亭望,此状难谈悉。乃知天地间,胜事殊未毕。
    15阅读
  • 早秋晚望,兼呈韦侍郎

    九派绕孤城,城高生远思。人烟半在船,野水多于地。穿霞日脚直,驱雁风头利。去国来几时,江上秋三至。夫君亦沦落,此地同飘寄。悯默向隅心,摧颓触笼翅。且谋眼前计,莫问胸中事。浔阳酒甚浓,相劝时时醉。
    16阅读
  • 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

    晚登西宝刹,晴望东精舍。反照转楼台,辉辉似图画。冰浮水明灭,雪压松偃亚。石阁僧上来,云汀雁飞下。西京闹于市,东洛闲如社。曾忆旧游无,香山明月夜。
    15阅读
  • 夏日登楼晚望

    避暑高楼上,平芜望不穷。鸟穷山色去,人歇树阴中。数带长河水,千条弱柳风。暗思多少事,懒话与芝翁。
    15阅读
  • 江城晚望

    一望江城思有馀,遥分野径入樵渔。青山经雨菊花尽,白鸟下滩芦叶疏。静听潮声寒木杪,远看风色暮帆舒。秋期又涉潼关路,不得年年向此居。
    15阅读
  • 边城晚望

    唐代许棠
    广漠杳无穷,孤城四面空。马行高碛上,日堕迥沙中。逼晓人移帐,当川树列风。迢迢河外路,知直去崆峒。
    11阅读
  • 秋日北固晚望二首

    风含远思翛翛晚,日照高情的的秋。何事满江惆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泽国路岐当面苦,江城砧杵入心寒。不知白发谁医得,为问无情岁月看。
    21阅读
  • 河梁晚望二首

    唐代子兰
    水势滔滔不可量,渔舟容易泛沧浪。连山翠霭笼沙溆,白鸟翩翩下夕阳。雨添一夜秋涛阔,极目茫茫似接天。不知龙物潜何处,鱼跃蛙鸣满槛前。
    16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