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铨法解·卷十》译文

查阅典籍:《逸周书》——「逸周书·卷十铨法解」原文

有所谓三不远,三不近,三不畜。

尊重有智谋的人,敬慕有道德的人,亲近志同道合的人:这三种人不得疏远。

听信谗言迷乱了自己,听从恭维欺骗了自己,接近邪恶使自己变恶:这三种人不得亲近。

好像是忠言,败坏亲近者以取信于你;好像是与你同好,耍阴谋他代替了寇仇;好像与你同恶,顺随你的计谋分散你的思想,你的想法泄漏,事情就会失败,这就叫巧妙地害人:这三种人不得蓄养。

有三不远,有三不近,有三不畜。敬谋、祗德、亲同,三不远也。听谗自乱、听谀自欺,近憝自恶,三不近也。有如忠言竭,亲以为信;有如同好,以谋易寇;有如同恶,合计掬虑,虑泄事败;是谓好害,三不畜也。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13042.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逸周书·宝典解·卷三》译文

    成王亲政三年二月丙辰朔日,成王见周公旦。周公说:“啊呀!要重视啊!我听说:为何不修养自身?因为人身有四位、九德。对人为何不加选择?因为人有十奸。为何不完善那计谋?因为谋有十散,谋散就不能约束我了。为何不谨慎地说话?因为言语有三信。信可以生宝,宝可以贵物,物品皆可做器用。美好的宝物并不固定,仅在于它被…>…...

  • 《逸周书·大开解·卷三》译文

    在二月朔日这天,文王在丰,立于后庭。臣兆以《九开》之书向文王献计,借以启导后人八儆、五戒。八儆是:一,人的诚恳在于启导;二,自身要远离九过;三,宗族要远离九禁;四,不竞争于义;五,以九教为习俗;六,以守备求安宁;七,以九利求丰足;八,以怀柔求和平。五戒是:一,恭敬地采用宗主计谋;二,办好内政要警惕女…>…...

  • 《逸周书·小开解·卷三》译文

    在文王三十五年正月十五丙子日,发生了月食,君臣祭拜。文王心有所思,说道:各位士人,你们要启导后人的思想。要这样说:啊呀,后世的入啊!我听前人说,“大明是不固定的,只有道德才真正叫明。”发生月食了,你们为什么每天不修养你们自身,为什么不谨慎你们的言语,为什么不选择你们的德行?啊呀,要慎重啊!你们要恭敬…>…...

  • 《逸周书·本典解·卷六》译文

    在四月十五那天,成王在东宫,对周公说:“啊呀!我听先父武王说过:不懂就问,问不到就学,即使天资不好也永无疑惑。现今我不懂,修明道德当依据什么,施行政教当做些什么,以及养育百姓的措施和礼乐产生于何处?并非我不思考,而是思考了还不明白,特以敬问伯父。”周公两拜叩头,说道:“我听先父文王说:能求到贤士的,…>…...

  • 《逸周书·官人解·卷七》译文

    成王说:“啊呀,太师j我要为民求官,考评与任用都有依据,即所谓视诚、考志、视声、观色、观隐、揆德,能讲给我听吗?”周公说:“那也有六种验证的方法,啊呀,你要分辨揣摩它们!“一是说:富贵的人看他有无礼数和施舍,贫贱的人看他有无道德和操守,受宠的人看他是否骄横放纵,地位低下的人看他是否胆怯畏惧。那年少的…>…...

  • 《逸周书·大戒解·卷五》译文

    在正月十五那天,成王询问周公,说:“啊呀!我听说只有正直才兆示他的官职。并非此话不明显,而我实在是不明白,以此来问伯父。并非我不访求士人,而是得不到他们的帮助。官大的就骄纵,官小的就畏惧,心存畏惧智谋就不能完全展示。我提高他们的爵位又减少他们的职事,并非要共享清福、厚赠爵禄。想以此防止产生嫌隙,以此…>…...

  • 《逸周书·时训解·卷六》译文

    立春这一天,东风吹,冰动解。过五天,冬眠动物动起来。又过五天,鱼儿背上还有冰层。如果东风不能消解冰冻,那么号令就不能执行。冬眠动物不活动,是阴气冲犯了阳气。鱼儿不上有冰的水面,预示民间私藏铠甲、头盔等武器。惊蛰这一天,水獭捕鱼多,将鱼摆放在水边。过五天,鸿雁自南向北飞过来。又过五天,草木萌芽,将茁茁…>…...

  • 《逸周书·文政解·卷四》译文

    武王十一年,王在管城,命管叔、蔡叔开导下属遵循文王之政。武王提出禁绝九慝、昭明九行、纠正九丑、尊重九德、防止九过、从事九胜、倾荡九戒,坚固九守、顺行九典。九慝是:一,行为不善;二,不从教化;三,不循法则;四,做事不用力;五,外臣交结内侍;六,幼小不学德;七,家门不通路;八,家庭不分居;九,大禁不能止…>…...

  • 《逸周书·谥法解·卷六》译文

    周公旦与太公望开创了成王基业。因为武王在牧野建了大功,死后将安葬,就制定了谥号,于是叙明制谥法则。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车马服饰,是地位的表现。所以,道德高尚就得到大名号;道德低下就得到小名号……道德行为出于自身,而名号生于别人。无法让人给他命名的称“神”。举良善选贤才的称“圣”,敬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