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三十二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二节」原文

关于“不耕而食”这个问题,在《滕文公上》第四章里孟子就与陈相讨论过了,其中心是社会分工问题,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差别问题,那么,作为君子,就要行为于肯教、能教、愿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使更多的人能够做到会继承、友爱、忠实、诚信,那也就不负于“不耕而食”了。如果不能使国家就安定富裕、尊贵显荣;国家的少年弟子也不能跟从他学,那么他的“不耕而食”肯定是要遭到众人反对的。所以君子首先要尽心、知命,完成自己的职责,行为于自己的职责,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1426.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孟子·第二十二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这是孟子对尽心知命的举例,周文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周文王有多了不起吗?有多伟大吗?没有!周文王所作的,其实也很简单,换句话说,周文王行政的行为方式就是善待百姓,不欺诈,不压迫,不掠夺,不剥削老百姓,“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如此而已。这就是君子的本性,再加上仁、义、礼、智根植于心,…>…...

  • 《孟子·第三十四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陈仲子正因为大的行为才取得人们的信任,那么,一个人在小的行为上,比如亲戚关系、君臣关系、上下关系都搞不好,又怎么能相信他在大的行为上能处理好呢?这就是尽心知命的问题了。不能尽心知命,不仅在小的行为上处理不好,大的行为上就更处理不好了!>…...

  • 《孟子·第三十六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尽心知命后是不是就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了呢?不是!尽心知命后还有一个过程,即是辨别事物。只有能够辨别各种不同的事物,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因此孟子举了齐国王子的例子,当时齐国国君是齐宣王,王子就是后来的湣王(公元前300~284年在位),这个王子为什么懂得这么多呢?就是因为好学,学得多了,也就能辨…>…...

  • 《孟子·第四十二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个人的人生的道路会改变,但整个社会的、国家的道路却不会因人而变。因此公孙丑想让它变得差不多可以实行而且可以每天都能勤勉努力,是办不到的。也就是说,人的本能、本性、本质就是这样,知道这些就叫做尽心知命,这怎么能改变呢?又怎么样能改变呢?改变了也就不能叫做尽心知命了。>…...

  • 《孟子·第三十二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所谓的自身修养,并不是要去思考那些大道理,而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对自己的日常生活都不注意、不介意、不在意,“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那怎么能叫自身修养呢?所要求别人的很重,而自己担负的却很轻,又怎么能叫自身修养呢?真正的自身修养就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沿着…>…...

  • 《孟子·第三十二节·离娄章句下》读解

    这是在说齐王派人观察孟子,不是一个最佳行为方式。因为不论是圣人、凡人,在相貌上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所不同的是人的心性而已。齐王若真想了解孟子,尽可以自己去见,并交谈一番,派人去偷看,就会受看的人的影响,就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人。所以这种行为方式是不对的。>…...

  • 《孟子·第三十二节·尽心章句下》解析

    “向外觅菩提,总是痴顽汉。”我们可千万不要把那种放弃自己因地不耕种,却去别人田里除草的人当作了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人啊!耕云先生的禅学讲话说:“自己从来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担子,乃至于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话,都不是自己所体验的,也不是自己能做得到的,却去要求别人。”(《…>…...

  • 《孟子·第三十二节·尽心章句上》译文

    公孙丑说:“《诗经》上说:‘不能白吃饭啊。’现在的君子却不耕种而有饮食,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君子居住在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君主任用他,那么国家就安定富裕、尊贵显荣;国家的少年弟子跟从他学,那么就会继承、友爱、忠实、诚信。比起‘白吃饭啊’,哪种作用更大?”>…...

  • 《孟子·第三十二节·尽心章句下》译文及注释

    译文孟子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刻的,是善言;操守简要而影响广大的,是善道。君子所说的话,没有束缚而人生的道路就在其中;君子的操守,修养自身而能使天下太平。人的毛病是舍弃自己的田而去耕耘别人的田,所要求别人的很重,而自己担负的却很轻。”注释带:《墨子·兼爱中》:“肱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广雅·释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