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蹇解之险·卷十四》译文

查阅典籍:《容斋随笔》——「容斋随笔·卷十四蹇解之险」原文

《蹇》 卦乃是《艮》 下《 坎》 上,见险而止,所以各爻都有蹇难之辞。唯独六二爻说两次“蹇”,解卦的人认为六二爻与九五爻为正应,如臣子侍奉君主,当亲身肩负国家重任,即使难之又难,也应当全力以赴,鞠躬尽瘁,这是解释卦辞的主旨。如果推演爻象,就有另外一种解释,外(上卦)为一个《 坎》 卦,各爻所同,而从六二向上推,上承九三爻、六四爻,又力《 坎》 笋,这即是一卦之中有两个坎卦,于是说两个“奏”。《 解》 卦乃《 坎》 下《 震》 上,只要动就可免于险。六三爻表示将脱离脸境,又会有外来之“寇”袭击的凶象,此爻上承九四、六五二爻,难道不又是一个《 坎》 卦吗?《 坎》 表示“舆”,表示“盗”, 即将脱险又陷于险,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又出现新的外患也没什么奇怪,这都是中爻所表现出的含义。

《蹇》卦《艮》下《坎》上,见险而止,故诸爻皆有蹇难之辞。独六二重言蹇蹇,说者以为六二与九五为正应,如臣之事君,当以身任国家之责,虽蹇之又蹇,亦匪躬以济之,此解释文义之旨也。若寻绎爻画,则有说焉,盖外卦一《坎》,诸爻所同,而自六二推之,上承九三、六四,又为《坎》体,是一卦之中已有二《坎》也,故重言之。《解》卦《坎》下《震》上,动而免乎险矣。六三将出险,乃有负乘致寇之咎,岂非上承九四、六五又为《坎》乎?《坎》为舆为盗,既获出险而复蹈焉,宜其可丑而致戎也,是皆中爻之义云。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14780.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容斋随笔·有心避祸·卷十四》译文

    为躲避灾祸大动脑筋,倒不如漫不经心地听凭命运作安排,不过也有不能一概而论的情况。董卓盗掌国务大权,在那(今陕西眉县东北)修筑号称“万岁部’的城堡,积储了足用三十年的粮食,自称:“大事不成,守着这座城堡,也完全可以终生。”殊不知,即刻扫荡净尽财产,哪里容他老死。公孙珊占据幽州,在易(今河北雄县西北)修…>…...

  • 《容斋随笔·大曲伊凉·卷十四》译文

    如今乐府诗所流传的大曲,都出自唐代,而以州名为名的有五种,就是伊州、凉州、熙州、石州、渭州。凉州现在变成了梁州,唐代已有许多人搞错了,其实是从西凉府来的。在这些大曲中,只有伊州,凉州最突出,唐代诗词很多都提到它们。姑且记下十几联,以供谈话的资料。如:“老去将何散旅愁?新教小玉唱《伊州》”,“求守管弦…>…...

  • 《容斋随笔·舒元舆文·卷十四》译文

    舒元舆是唐代中叶的文人,现在他遗留的文稿保存下来的才二十四篇。因甘露之变受株连被杀之后,唐文宗因观赏牡丹,摘读他辞赋中杰出的句子:“向者如迓,背者如诀。拆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怨,仰者如悦。”为此流下泪来。我最喜欢他的《玉著篆志》中论述李斯、李阳冰的书法的部分,他写道:‘斯去千年,冰生唐时,冰复去…>…...

  • 《容斋随笔·元次山元子·卷十四》译文

    元次山(即元结)有《文编》十卷,李商隐作序,即现在九江所刻印的版本。又有《元子》十卷,李纾作序,我家有这本书,共一百零五篇,其中十四篇已收入《文编》,其余大多是纵情任性,故作与众不同的内容。而第八卷中所记录方国二十国事,极为怪异荒诞,大意是说:“方国的野人,全身各处都是方形的,他们的风俗是厌恶圆形。…>…...

  • 《容斋随笔·次山谢表·卷十四》译文

    元次山任道州刺史,作《春陵行》,序文说:“道州原有人口四万多户,经历战乱之后,还不到四千户,多半承担不起赋税。到任不足五十天,接到上司催交赋税的公文二百多封,都说‘误了期限的降职免官。’啊呀!如果全部接受这些命令,州县就会破乱不堪,当刺史的怎能逃避罪责?如果不接受命令,又当即犯下罪过。我不打算采取什…>…...

  • 《容斋随笔·光武仁君·卷十四》译文

    东汉光武帝虽然依靠武力征伐平定天下,可是他的用心总是以仁慈、恩情、招降、安抚为根本。隗嚣接受官爵后再次反叛,光武帝下诏书告诉他:“如果你放弃抵抗主动投降,保证没有其它处分。”公孙述据守蜀地,光武帝派大军前去征讨,即将平灭时还下诏告诉他:“不要因为你杀了我的大将来歙、岑彭而心怀疑虑,现在及时归降,仍可…>…...

  • 《容斋随笔·赠典轻重·卷十四》译文

    宋朝元丰年间改革官制以前,从官丞、郎、直学士以下,死亡一般没有赠典,只尚书、学士有,不过也很微薄。余襄公,王素只不过从工部尚书得到刑部尚书,蔡君谨从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得到吏部侍郎罢了。元丰以后.待制以上的官员都可得到升四级官阶的恩惠,后来就把它作为定规,而退休辞官又升迁一级。梁扬祖最终官做到宝文阁…>…...

  • 《容斋随笔·扬之水·卷十四》译文

    《左传》所收录各国的语言、记载、陈诉,遣词造句的意旨如出一人之手。解释这种现象的人就以为都是左氏一人写的,我怀疑不见得如此,至于润色加工那是有的。试以《诗经》证明这一点:国风中《扬之水》有三篇,一在《王风》,一在《郑风》,一在《唐风》,其中两篇都有“不流束薪”,”不流束楚”。《邶风•谷风》有“习习谷…>…...

  • 《容斋随笔·李陵诗·卷十四》译文

    《文选》编入李陵、苏武的诗共七篇,很多人怀疑“俯观汇汉流”的诗句,以为苏武在长安作诗,为什么竟写到了长江、汉水?苏东坡说“都是后人幕拟的。”我见李使诗中说“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盈字正是惠帝的名讳,汉朝法律触犯遵讳的人有罪、李陵不该敢用此字,由此更知苏东坡的意见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