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四节·滕文公章句下》读解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四节」原文

彭更以问:“后面跟随着数十辆车,……不以为过分吗?”为题,企图弄清楚人生价值取向,尤其是作为君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彭更的思想观念和许行差不多,都认为君子不能“无事而食”,应该自食其力,要亲自劳动,要亲自耕耘。当然,彭更的话不无道理,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大小小上百个诸侯国,那些诸侯们、大夫们、官吏们大多是“无事而食”,或者是“无功而食”。他们拼命剥削、压榨人民百姓,吸取人民百姓的血脂血膏,弄得人民百姓一贫如洗,贫病交迫。虽然孟子没有自比尧、、禹“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但孟子认为自己教育后人,宣扬仁、义、礼、智、信,亦无暇耕耘。因此孟子以“功”——成效,也就是价值,来说明一个人凭什么来求得衣食。也就是说,一个人之生存,并不一定要亲自劳动,亲自耕耘,而要看其所做的事是否有价值。如果对人民有价值,后面跟随着数十辆车,又跟随着几百人,在客馆里吃遍了诸侯各国,也不以为过分。因为舜接受尧的天下,都不以为过分。而如果做了“毁瓦画墁”的事,吃一点点也是过分的,因为他做的是毫无价值的事情。所以,人生的价值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用贡献来衡量的。而人的贡献并不仅仅是种了多少粮食,制作了多少器皿,而是使人能认识到人生的目标和责任,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才是对人类的大贡献。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1642.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孟子·第三节·滕文公章句下》读解

    周霄很想知道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一直到现在,还有人在问这个问题。孟子的时代,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古时候;而孟子他们的古时候,则是殷末周初之时。在殷时,是王族掌权,或是各地诸侯家族掌权,平民百姓是得不到做官的。到了周文王时,方举办学校,培养有管理知识的普通平民。培养他们的目的,就…>…...

  • 《孟子·第五节·滕文公章句下》读解

    宋国是一弱小国家,四周围绕着虎视眈眈的大国,推行王政就意味着削减兵力,因此孟子举了成汤以及周国由小做大的例子,用来说明只要统治者采取最佳行为方式而爱民,就会得到人民百姓的拥护,从而无敌于天下的道理。这就是推行王政的价值!作为个人也是这样,只要你善于团结和帮助你周围的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 《孟子·第六节·滕文公章句下》读解

    一个人如果走错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仅有一个人说错,这个人是不会听的。如果他身边的人都在说,他才有可能改正。所以,孟子认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要靠教育,要靠社会氛围。而一个社会整体性的价值取向,则要靠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统治者的“以身作则”。>…...

  • 《孟子·第七节·滕文公章句下》读解

    见不见诸侯,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段干木翻墙逃避魏文侯,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都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有价值,怎么样都可以见,没有价值,也用不着翻墙和闭门不见。因此孟子举了孔子不见阳货的例子,就是要说明孔子选择的是最佳行为方式。阳货作为一个大夫,篡位夺权,想当一方诸侯,这在孔…>…...

  • 《孟子·第八节·滕文公章句下》读解

    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关键之一就是要知错就改,因此孟子举“日攘一鸡”的例子来说明,知道“日攘一鸡”是错的,改为“月攘一鸡”,也是错的。因为这个行为终是不好的,属于偷盗、窃取行为,而田租十分取一,取消关卡市场的税收,是爱民的举措;却因为统治阶层想要收括更多的财物而不愿改正,这就很明显地错了。可戴盈之还想…>…...

  • 《孟子·第九节·滕文公章句下》读解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於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是为民的价值观,而“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

  • 《孟子·第十节·滕文公章句下》读解

    本章是全篇之总结,从第一章“枉尺而直寻”到本章,孟子一直在阐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既不能“枉尺而直寻”,亦不能“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而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因为,“士之失位也,犹…>…...

  • 《孟子·第四节·滕文公章句下》解析

    这里实际上牵涉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还是当受不当受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是正当的,再多也可以接受;如果不正当,再少也不应该接受。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一些经济案件的问题了。比如说某项技术发明或新产品开发之类的成果收人问题,新闻媒介时有披露,其症结点在就在于当事人的巨额收入是“如其道”还是“非…>…...

  • 《孟子·第四节·滕文公章句下》译文及注释

    译文彭更问:“后面跟随着数十辆车,又跟随着几百人,在客馆里吃遍了诸侯各国,不以为过分吗?”孟子说:“如果不想走一条道路,即使一碗饭也不接受;如果同走一条道路,那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以为过分,你以为过分吗?”彭更说:“不,但读书人不做事而吃饭,是不可以的。”孟子说:“你不通晓用成效交换之事,以多余的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