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译文及注释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⑵前:过去。⑶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⑷后:未来。⑸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⑹念:想到。⑺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⑻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⑼涕:眼泪。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2711.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

  •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鉴赏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

  • 《围炉夜话·第七则》评语

    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言善辩,遇事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殊不知,凡事皆有两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口舌之利,利于刀枪,讨好这一边的人,不见得能讨好那一边的人。这边的人捧场,那边的人却可能要拆台。山上被砍伐的树,多半是有用的树木,而得以幸免的,反而是那些无用的树木。古人说:“沉默…>…...

  • 望江南·幽州九日赏析

    词牌后小标题:“幽州九日”,将这首小令的写作时间、地点,以及作词的缘由都交待得很清楚。“幽州”是元大都的所在地,即现在的北京一带。作者在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的初秋,随同太>…...

  • 燕昭王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作者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

  • 《容斋随笔·古人重国体·卷十二》译文

    古人治理国家,把国家的体面看得很重,最初是没有大小强弱的差别的;他怎么对待自己,就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别人,没有哪国不是这样的。因此发表言论斟酌辞句,不是贤明的大夫就不能表达详尽。楚国的申舟不向宋国借路而派使者问侯齐国,宋国的华元阻止了他,说:“经过我国而不向我国借路,这是鄙视我国。鄙视我国,我国就灭亡…>…...

  • 《列传三》部分译文

    高行周,字尚质,幽州人。出生于妫州怀戎军的雕窠里。曾祖父高顺厉,一生在怀戎军任职。父亲高思继,有兄弟三人,都英勇豪健有武略,名声传遍朔方。后唐武皇平定幽州时,上表推荐刘仁恭做统帅,又留下军队来戍守幽州。以高思继的哥哥担任先锋都将、妫州刺史,高思继提任中军总将、顺州刺史,高思继的弟弟担任后军都将,兄弟…>…...

  • 《四夷附录第三》译文

    奚,原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唐末时,居住在阴凉川,位于赞州都督府西面,幽州西南面,距离都有数酉里。有两万人马。分成五部:一叫阿蓄部,二叫啜米部,三叫粤质部,四叫奴皆部,五叫黑讫支部。后来移居琵琶川,在幽州东北数百里。那里有很多黑羊,马胜遇以前,蹄坚善走,他们登山逐兽,上下如飞。契丹阿保机强盛时,室韦、奚…>…...

  • 不见注释及译文

    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文思教捷下笔成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