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二十一节·离娄章句下》译文及注释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一节」原文

译文孟子说:“先王们的事迹都失传了,《诗经》也亡失了,《诗经》亡失以后,才有《春秋》一书的出现。晋国的《乘》书,楚国的《梼杌》书,鲁国的《春秋》书,都是一样的。它们的记事不外是齐桓公、晋文公,体裁则属于史书。孔子说:‘《春秋》里的褒贬之义我孔丘私自决定了。’”

注释1.乘: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后用以称一般的史书。2.梼杌: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左传·文公十八年》:“谓之梼杌。”赵岐《孟子》注:“囂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亦是一种史书。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4296.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孟子·第二十一节·离娄章句下》读解

    由于书写的原因,周朝以前的事迹很少留传下来;自周朝立国后,各种竹简、钟鼎文也就多了,因此记载各诸侯国的史书也多了。但是,什么样的史书才真正符合历史事实呢?所以孔子作《春秋》,认为自己私自决定了历史事实的褒贬之义,以尊重历史事实为本,为的是统一各诸侯国史书的写作。因此孟子在此举此例,也就是说明在史书的…>…...

  • 《孟子·第二十二节·离娄章句下》读解

    孔子作《春秋》,是最佳行为方式,那么,孟子之继承孔子学说,亦是最佳行为方式。如此,不论是君子还是小人的对社会、对人类的恩惠,都会得到传承,也就不会“五世而斩”了。>…...

  • 《孟子·第三十一节·离娄章句下》读解

    这个讨论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曾子遇寇而退,一是子思遇寇而守。谁对谁错?这就是地位问题,人处在不同的地位,就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所以,最佳行为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可以照本宣科的。曾子当时是老师,作老师者,形同父兄、长辈,遇有寇来,青壮子弟怎么能叫老师冲锋陷阵去拒敌呢?所以曾子选择离去,是为了使青壮子弟…>…...

  • 《孟子·第二十一节·离娄章句上》解析

    所以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菜根谭》因为毁誉管本身就不一定客观准确,有时甚至还是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何必因他人对自己赞誉或低毁而乱了自己的心性呢?当然,说是这么说,能够完全无动于衷,超脱于毁誉之外,真正“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人毕竟是很少的。一般人总是听到别人的赞誉就高兴,听到别人的低…>…...

  • 《孟子·第十一节·离娄章句下》解析

    在《论语•子路》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孟子这里则是从正面来告诉我们“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的。关于“大信”与“小信”的问题,亦即“信”的通权达变问题,我们在《论…>…...

  • 《孟子·第十一节·离娄章句上》译文及注释

    译文孟子说:“道路在近旁而偏要向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很容易而偏要向难处下手。每个人只要亲近自己的亲人,敬重自己的长辈,天下就能够太平了。”注释迩:(er耳)《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

  • 《孟子·第二十一节·离娄章句上》译文及注释

    译文孟子说:“有料想不到的赞誉,也有要求全面反而毁坏了的事。”注释虞:《诗·大雅·抑》:“用戒不虞。”《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秦倂六国平话》:“不虞齐赵无兵援,将死城崩国已亡。”这里用为猜度,料想之意。>…...

  • 《孟子·第三十一节·离娄章句下》译文及注释

    译文曾子住在武城时,有越国人侵犯。有人说:“有强盗来了,何不去之呢?”曾子说:“不要让人住我的房子,不要毁伤了树木。”强盗退走了,曾子就说:“修理墙屋,我将回去。”强盗确实退走了,曾子就返回。学生们就说:“人们平素对待您是何等忠诚和恭敬啊,强盗来了,您却先行离开以至于为民立了坏榜样;强盗退走,就返回…>…...

  • 《孟子·第十一节·离娄章句下》译文

    孟子说:“作为成年人,说话不必守信,行为不必有结果;关键要看是不是最佳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