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比卦》读解

查阅典籍:《周易》——「周易·比卦」原文

讲了战争,紧接着讲团结、外交。古人真是聪明无比,深谙“胡萝卜加大棒”的真谛。真正能王天下的人,必定能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施展软硬两招,绝不会四面树敌,把自己逼到火山口上,也不会不以实力为后盾而盲目亲善妥协。

团结和外交也是一门大学问。上下左右,圈内圈外,国内国外,东西南北中,都要纳入视线之中。对弱者,为其撑腰打气。对叛逆,三面合围,给一条出路。对强者,谦恭又不失节。对君子, 彬彬有礼,动口不动手。对小人,威胁加利诱。手腕众多,可操作性很强,可借鉴的历史经验也不少,反正,要随机应变,灵活 机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海之内皆兄弟,普天之下皆王土。讲团结,搞外交,请不要忘了这个道义上的准则。

(水地比)坎上坤下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六三,比之匪人。

六四,外比之,贞吉。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上六,比之无首,凶。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1159.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周易·否卦》读解

    “泰”卦和“否”卦构成了相对应的一个组卦;泰是通顺,好,否是闭塞,不好,二者相反相成。先讲好的一面,再讲不好的一面,说明好、坏可以相互转化,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好到极点可以变坏,坏到极点可以变好。由此,辩证的观点就全面地表达出来了。不好的症结在于阻隔,在于相互对立。明白好、坏相互转化的道理,意在使人…>…...

  • 《周易·同人卦》读解

    重大的事情需要反复讲,从各个角度讲,讲深讲透,讲精彩。战争就是这种事情之一。这一次不讲道理如何,不讲战争与其它诸事的关系如何,也不讲战争谋略,而是记述作战打仗的真实经过。从战前的仪式、誓师,到伏击战、攻坚战、突围战,以至最终获胜、祝捷,依次写来。简约的文字,给我们发挥想象力留下了广阔空间。誓师时的群…>…...

  • 《周易·谦卦》读解

    这一卦专门讨论谦虚这一道德品质。不难看出,讨论的前提是既定的:谦虚是一种美德,并且是有身份、有地位、有教养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从这个前提出发,再进一步从各个角度来深化谦虚的内涵,把它与其它的品质联系起来。传统上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关注似乎被当成了儒家哲学的专利,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白《周易》成为儒家经典的…>…...

  • 《周易·大过卦》读解

    对人对事采取中间态度,似乎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过头或不及都失之偏颇。相比之下,不及比过头还要好些,所以才有“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这样的说法,以及枪打出头鸟这样的做法。中国人早已习惯了中庸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无论我们现在怎样指责,这个现买,这种内在心理结构,一时难以改变。退后一步想,撇开中庸是好是坏…>…...

  • 《周易·临卦》读解

    统治者如何进行统治,如何使臣民归顺服从,历来是政治家们关注的焦点。中国古代这方面的著述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临卦专门讨论统治术,算得上是一篇政治专论。前三爻讨论感化、温和与忧民政策,讲的是德治;后三爻讨论统治者躬亲、明智和敦厚的品行,说的是人治。从统治者、统治术的角度看,作者的讨论应当说是较全面的,可以…>…...

  • 《周易·渐卦》读解

    这一卦采用民歌常用的起兴手法,记述家庭生活,既洋溢着一种幸福的情调,又颇富有诗意。幸福的家庭确是相似的:丰衣足食,凡孙满堂,而这里的幸福之家却有点不一样,那就是妻子多年不孕不育。按封建时代传统的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子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便是生儿育女。不能生儿育女的妻子,要被休弃,或者纳妾以替代。…>…...

  • 《周易·大壮卦》读解

    《周易》一再讲到狩猎驯养的情景,可见这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倘若这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的话,那就表明周代尚处在由狩猎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的阶段。狩猎所获,或用作食物,或用来驯养(吃不完时养起来供以后食用)。这两种情况,《周易》都说到了。另一方面,从所记农业生产的情形看,显然还比较原始…>…...

  • 《周易·家人卦》读解

    这一卦专讲家庭之事,看来作者并未忽略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事实上,家庭结构,血缘关系,正是构成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根本所在,想必作者深知这一点,才辟出专卦来谈论。引人注目的是说这是对妇女有利的,即把妇女的地位和作用定位在家庭之中。她们不是一家之长,仅仅是专门负责料理家务(大概也包括生儿育女吧),无缘参…>…...

  • 《周易·未济卦》读解

    上一卦讲济与不济的转化,似乎意犹未尽,于是这一卦接着申说。理还是那个理,事多半还是那些事,主题还是那个主题,角度还是那个角度。一正一反,既济中有未济,未济中又有既济,于是,功德圆满了。从这当中,再一次反映了中国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对立两方面去体悟宇宙人间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思维习惯。不济中有济,讨伐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