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二十七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七节」原文

从最本质的意义上来说,人人都会自己求利的,只不过求利的行为方式不一样罢了,就象人们饮食一样。很多人是因为感到饥饿了才觅求饮食,而这时到手的饮食不论是什么都能吃下去。这样做对不对呢?肯定不对!因为这不是饮食的最佳行为方式。正确的饮食方法是定时定量,到时候就吃,而且不暴饮暴食,这样才不会被饥饿所害。人的心灵同样如此,“书到用时方恨少”,“临时抱佛脚”,不仅无利,反而有害。因此,如果能以调养饮食的行为方式调养心灵,提前学习应该学的,丰富知识,扩展眼界,提高内涵,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人的这一生也就不忧了,也就不会被外物伤害了。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1446.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孟子·第十七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这一段话在《万章下》第一章里就出现过,插这一段,其目的还是为了说明“爱”的道理。只有对祖国、家乡有“爱”,才会如此的行为方式。>…...

  • 《孟子·第三十七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在第三十三章里,孟子描述了五种人都是不能尽心知命的,之后,孟子又提出“大人”,亦是不能尽心知命的;在本章,则又讨论了“狂”者与“狷”者、“乡愿”者这三种人,其实都是不能尽心知命的人。而不能尽心知命,则就不可能有最佳行为方式。孟子之所以提出这八种人,目的就是在于要人们学会辨别,才能做到尽心知命。这些人…>…...

  • 《孟子·第二十七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作为国家统治,有对布帛的征税,有对粮食的征税,有征发劳力的赋税,当然实际上不只有这三种征税,孟子仅是举这三种而言。要是真爱民,首先就要象周文王那样是要让人民富裕起来。人民富裕以后,才有多的上交给国家。如果人民都是贫困交加,有谁还能上交赋税给国家呢?所以国家对人民的征税,不能有太多名目,要衡量人民的能…>…...

  • 《孟子·第二十七节·离娄章句上》读解

    本章是对全篇的一个小结,孟子从“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谈起,全篇紧扣的主题是道路、准则和最佳行为方式的问题。因为只有走上正确的道路,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一个人才能获得快乐。所以孟子在本章总…>…...

  • 《孟子·第二十七节·离娄章句下》读解

    这一章是编书者述说一个故事而举了孟子的例子,说明孟子本人在为人处世上亦是选择了最佳行为方式的。其实我们现代也是这样的,这边在举行隆重的葬礼,那边有人在高谈阔论,你会怎么想?>…...

  • 《孟子·第二十七节·离娄章句上》译文及注释

    译文孟子说:“建立人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的实质内容,是侍奉亲人。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实质内容,是跟从兄长。用智慧行事的实质内容,是懂得这两点而不违背它。社会行为规范的实质内容,是节制文化中的这两点。快乐的实质内容,是喜欢这两点,快乐就会产生。快乐产生了丑恶的就可以停止了,丑恶的可以停止,人就会在不知不觉…>…...

  • 《孟子·第二十七节·离娄章句下》译文及注释

    译文齐国大夫公行子的儿子死了,右师王驩前去吊丧,进了门,有上前与王驩交谈的,也有到王驩座位旁跟他说话的,独有孟子不和王驩说话,右师王驩很不高兴,说:“各位大人都与我打招呼,孟子偏偏不与我说话,是怠慢于我。”孟子听到这话,说:“按行为规范的规定,在朝廷上不能越过自己的位子互相交谈,也不在不同的台阶上作…>…...

  • 《孟子·第二十七节·尽心章句上》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甘愿吃东西,干渴的人甘愿饮水,这就是没有得到正确的饮食方法,是人体本能所害的。难道只有口腹才受饥渴所害吗?人的心理亦会受饥饿所害。人如果不要以口腹受饥饿所害而使心理受所害,那么就不用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了。”>…...

  • 《孟子·第二十七节·尽心章句下》译文

    孟子说:“有对布帛的征税,有对粮食的征税,有征发劳力的赋税。君子采用其中的一种,缓和另外两种。采用两种而人民就会有饿死的,采用三种征赋父子就要分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