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四节·告子章句下》解析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四节」原文

孟子在这里所讲的道理几乎就是他第一次见梁惠王时所说的那一套的翻版,只不过那时主要是针对从政治国问题,这一次却是谈的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了。

在孟子看来,和平当然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也非常支持宋牼维护和平的行为。但是,和平的前提是仁义,而不是利害关系。如果用利害关系去换得一时的和平,早晚也会失去和平,不仅失去和平,还会失去国家,失去天下。因为,基于利害关系的和平,实际上隐伏着很多不和平的因素,这就是人与人之间都以利害关系相互对待,一旦利害关系发生冲突,必然导致争斗,失去稳定与和平。相反,如果以仁义为前提赢得和平,则会保持长久的稳定与发展,不仅不会失去和平,而且还会使天下人心归服,安定统一。这是因为,基于仁义的和平,使人与人之间都以仁义道德相互对待,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人人忠诚谦让,仁爱正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让世界充满爱”,哪里还有什么战争的危机呢?

应该认为,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我们今天不是也依然呼唤“让世界充满爱”,呼唤世界的长期稳定与和平吗?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所以,以仁义为前提的和平,在孟子的时代只能是一种理想。正如以仁义为前提的战争只能是一种理想一样。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2211.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孟子·第十四节·告子章句下》读解

    本章讲了两种情况,一是国君的行为方式,而且要看其行为方式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另一种就是君子当官的行为方式,要不要当这个官,首先要看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然后再选择行为方式。不要糊里糊涂去当官,也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而当官。在《万章下》第四章里孟子就说过:“孔子有时见到道可行而可以出来当官,…>…...

  • 《孟子·第一节·告子章句下》解析

    以诡辩对诡辩,以极端对极端。这是孟子在这里所采用论辩方法。任国人采取诡辩的方式,把食与色的问题推到极端的地步来和礼的细节相比较,提出哪个重要的问题,企图迫使孟子的学生屋庐子回答食、色比礼更重要。屋庐子当然不会这样回答,但由于他落入了对方的圈套而不能够跳出来,所以就只好语塞而求助于老师了。孟子一听就识…>…...

  • 《孟子·第十四节·告子章句上》解析

    那失去了的“大的部分”到底是什么呢?孟子在这里没有明说。不过,从他在其它地方所说的来看,我们知道,那就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滕文公上》)的“教”,也就是孔子所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的“用心”。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饮食之人”就是“近于禽兽”的人了。赵歧注《孟子》说:“只…>…...

  • 《孟子·第九节·告子章句下》解析

    所谓“今之事君者”的说法,显然是富国强兵的说法,而孟子所反对的,正是这种不行仁政而穷兵续武的搞法,所以他深恶痛绝地说:“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把那些自夸能富国强兵的人称为“民贼”。这里实际上就是“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之间的冲突。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既然如此,战国又有…>…...

  • 《孟子·第十五节·告子章句下》解析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br>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其实,为人所熟知的,还有姜子牙的故事。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

  • 《孟子·第十二节·告子章句下》解析

    关于“信”的问题,孔子、孟子都有表面上看来自相矛盾的说法:孔子一方面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另一方面却又说:“言必信,行必果,孩在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孟子一方面说:“君子不亮,恶乎执?”另一方面却又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离娄下》)这种自相…>…...

  • 《孟子·第四节·告子章句上》译文及注释

    译文告子说:“饮食男女,这是本性。与人相互亲爱,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行为方式,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孟子说:“为什么说与人相互亲爱是内在的而行为方式是外在的呢?”告子说:“他年长而我尊敬他,并不是我心中有尊敬之情;就好比那东西是白色而我把它作为白色的东西,是随从它外表的白色,所以行为方式就称为外…>…...

  • 《孟子·第四节·告子章句下》译文及注释

    译文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见他,就问:“先生要到哪里去?”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要交兵,我准备去见楚王劝说他罢兵休战;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就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休战。这两个君王中我将会遇见意见相合的。”孟子说:“我不想问你详细的情况,我只想请问你的宗旨,你劝说后会怎么样?”宋牼说…>…...

  • 《孟子·第十四节·告子章句下》译文及注释

    译文陈子问:“古时候的君子在什么情况下才做官?”孟子说:“有三种情况可以做官,有三种情况可以辞官。迎接时恭敬而且有礼貌、合礼仪,表示将要实行他的主张,就可以去就职。礼貌、礼仪虽然没有减退,但所说的没有实行,那就辞去。其次,虽然没有说要实行自己的主张,但迎接时恭敬而且有礼貌合礼仪,就可以去就职。如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