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二节·尽心章句下》解析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节」原文

“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其买,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子。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已经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春秋时代了。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确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之分。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而不是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点与孟子这里所论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无义战”虽然已成为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但我们却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弄清楚内涵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一概认为“春秋无义战”,而要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了。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2272.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孟子·第二节·公孙丑章句下》解析

    这个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就是孟子自己。因为在《公孙丑上》里,当公孙王提出管仲来和孟子相比时,孟子已经说过,自已根本不屑于与管仲相比。(参见3•1)比都不愿意比,当然就更不愿意做了。可见孟子的自视是很高的。自视既然这样高,当然就不愿意被呼来唤去的了。自己主动要去朝见是一回事,被召唤去朝见又是另一回事。…>…...

  • 《孟子·第二节·离娄章句下》解析

    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三国志》)裴注引《华阳国志》)说的正是孟子的意思。子产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去帮助老百姓过河,这事在一般人看来是属于爱人民的美德,因此传为美谈。但孟子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要求子产,则认为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治末而没有能够治本,于事无补。与其你这样一个一个地去帮助老百姓过…>…...

  • 《孟子·第二节·告子章句下》解析

    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当然是植根于“性善论”而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的命题了。其关键还是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也就是《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的问题。只不过从与梁惠王讨论的政治问题过渡到与一般人讨论个人修养问题罢了。所以,无论是君王从政治国还是个人立身处世…>…...

  • 《孟子·第三十二节·尽心章句下》解析

    “向外觅菩提,总是痴顽汉。”我们可千万不要把那种放弃自己因地不耕种,却去别人田里除草的人当作了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人啊!耕云先生的禅学讲话说:“自己从来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几碗饭,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担子,乃至于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话,都不是自己所体验的,也不是自己能做得到的,却去要求别人。”(《…>…...

  • 《孟子·第二十节·尽心章句下》解析

    我们今天说:“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相反,身歪却要求影子正,源浊却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没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不是缘木求鱼吗?而且,孟子说得好:“缘本求鱼虽然得不到鱼,但却没有什么后患。以你的所作所为追…>…...

  • 《孟子·第二十一节·尽心章句下》解析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话说天下大势,规划三国鼎立蓝图。刘备听完以后,离开坐位向诸葛亮拱手谢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这“顿开茅塞”作为一个成语,其语源正出于孟子这里,没有“茅塞”,谈何“顿开”呢?诸葛亮开刘备之茅塞,孟子开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 《孟子·第二十三节·尽心章句下》解析

    士人们讥笑他什么?讥笑他重操旧业,又于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弃了。所以,“再作冯妇”作为一个成语,是指人应该明己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就是不应“再作冯妇”。但我们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的作为,因为“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

  • 《孟子·第二节·尽心章句下》译文

    孟子说:“春秋时期没有最佳行为方式的战争。但某个君主善于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是有的。所谓的征伐,是上级征伐下级,相对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伐的。”>…...

  • 《孟子·第二十二节·尽心章句下》译文及注释

    译文高子说:“禹的音乐超过周文王的音乐。”孟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高子说:“因为比瓢还小。”孟子说:“这样说怎么足够呢?城门下的车辙,难道是两匹马的力量留下的吗?”注释1.尚:《诗"小雅"菀柳》:“有菀者柳,不尚息焉。”《广雅·释诂四》:“尚,高也。”张衡《东京赋》:“得闻先生之余论,则大庭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