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水热穴论·素问》译文

查阅典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原文

黄帝问道:少阴为什么主肾?肾又为什么主水?

岐伯回答说:肾属于至阴之脏,至阴属水,所以肾是主水的脏器。肺属于太阴。肾脉属于少阴,是旺于冬令的经脉。所以水之根本在肾,水之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黄帝又问道:肾为什么能积聚水液而生病?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停相聚而生病了。其水液在人体上下泛溢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的成因,就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黄帝又问道:各种水病都是由于肾而生成的吗?岐伯说:肾脏在下属阴。凡是由下而上蒸腾的地方都属于肾,因气化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做“至阴”。呈勇力而劳动(或房劳)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遇到风邪,风邪从开泄之腠理侵入,汗孔骤闭,汗出不尽,向内不能入于脏腑,向外也不得排泄于皮肤,于是逗留在玄府之中,皮肤之内,最后形成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黄帝问道:治疗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个,它们属哪脏所主?

岐伯说:肾俞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所积聚的地方,也是水液从此出入的地方。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俞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为呼吸喘急、不能平卧,这是肺与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喘急,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各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着。之所以肺肾都发生了病变,是由于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和肝脾经交结在脚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脉络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黄帝问道: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在人体,肝气开始发生;肝气的特性是急躁,如变动的风一样很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风刚赶发生,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黄帝问道: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生长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阳气充裕流溢于体表,热气熏蒸于分肉腠理,向内影响于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不要过深只要透过皮肤而病就可痊愈,是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丰满充足的阳脉。

黄帝问道:秋天针刺,要取经穴和输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秋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盛过衰退的火气,阳气在经脉的合穴,阴气初生,遇湿邪侵犯人体,但由于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针刺取经的“输”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位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黄帝说:冬天针刺,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浮沉于下,阳脉也相随沉伏,所以针刺要取阳经的“井”穴以抑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输”穴以充实不足之阳气。因此说:“冬取井荥,春不衄”,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道:先生说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俞穴,我已经知道其大概,但还不知道这些俞穴的部位,请告诉我它们的部位,并说明这些俞穴在治疗上的作用。

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泄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胃中的热邪。云门、肩髃、委中、贿空这八个穴位,可以泻出四肢的热邪。以上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治疗热病的俞穴。

黄帝说:人感受了寒邪反而会传变为热病,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荣,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荣以阳气。故曰:冬取井荣,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支之热也;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3224.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黄帝内经·通评虚实论·素问》译文

    黄帝问道:什麽叫虚实?岐伯回答说:所谓虚实,是指邪气和正气相比较而言的。如邪气方盛,是为实证若精气不足,就为虚证了。黄帝道:虚实变化的情况怎样?岐伯说:以肺脏为例:肺主气,气虚的,是属于肺脏先虚;气逆的,上实下虚,两足必寒。肺虚弱不在相克的时令,其人可生;若遇克贼之时,其人就要死亡。其他各脏的虚实情…>…...

  • 《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素问》译文

    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麽道理?岐伯回答说:太阴属阴经,阳明属阳经,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四时的虚实顺逆不同,病或从内生,或从外入,发病原因也有差异,所以病名也就不同。黄帝道: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情况。岐伯说: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互于外;阴气,犹…>…...

  • 《黄帝内经·评热病论·素问》译文

    黄帝问道:有的温热病患者,汗出以后,随即又发热,脉象急疾躁动,其病逝不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这叫什麽病?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症。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水谷之精气旺盛,便能胜过邪气而出汗,现在邪气…>…...

  • 《黄帝内经·腹中论·素问》译文

    黄帝问道:有一种心腹胀满的病,早晨吃了饭晚上就不能再吃,这是什麽病呢?岐伯回答说:这叫鼓胀病。黄帝说:如何治疗呢?岐伯说:可用鸡失醴来治疗,一刺就能见效,两济病就好了。黄帝说:这种病有时还会复发是为什麽呢?岐伯说:这是因为饮食不注意,所以病有时复发。这种情况多是正当疾病将要痊愈时,而又复伤于饮食,使…>…...

  • 《黄帝内经·示从容论·素问》译文

    黄帝安坐,召唤雷公问道:你是学习医术,诵读医书的,或能广阅览群书,并能取象比类,贯通融会医学的道理。对我谈谈你的专长吧。五脏六腑、胆、为、大小肠、脾、胞、膀胱、服髓、涕唾,哭泣悲哀,皆五液所从运行,这一切都是人体赖以生存,治疗中易于产生过失的,你务必明了,治病时就放可十全,若不能通晓,就不免要出差错…>…...

  • 《黄帝内经·经络论·素问》译文

    黄帝问道:络脉显露在外面,五色各不相同,有青、黄、赤、白、黑的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回答说:经脉的颜色经常不变,而络脉则没有常色,常随四时之气变而变。黄帝说:经脉的常色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这些都是与其所属经脉的常色相应的。黄帝说:阴络与阳络,也与其经脉的主…>…...

  • 《黄帝内经·气穴论·素问》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人体上的气穴有三百六十五个,以应一年之日数,但不知其所在的部位,我想听你详尽地讲讲。岐伯稽首拜了两拜回答说:你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太重要了,若不是圣帝,谁能穷究这些深奥的道理,因此请允许我将气穴的部位都一一讲出来。黄帝拱手谦逊退让地说:先生对我讲的道理,使我很受启发,虽然我尚未看到其具体…>…...

  • 《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素问》译文

    黄帝道:宇宙深远广阔无边,五运循环不息。其中有盛衰的不同,随之而有损益的差别,请你告诉我五运中的平气,是怎样命名?怎样定其标志的?岐伯答道:你问得真有意义!所谓平气,木称为“敷和”,散布着温和之气,使万物荣华;火称为“升明”,明朗而有盛长之气,使万物繁茂;土称为“备化”,具备着生化万物之气,使万物具…>…...

  • 《黄帝内经·调经论·素问》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但怎样是有余,怎样是不足呢?岐伯回答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你要问的是哪一种呢?黄帝说:我希望你能全部讲给我听。岐伯说: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这些共计十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