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地战·第四卷》解析

查阅典籍:《百战奇略》——「百战奇略·第四卷地战」原文

本篇以《地战》为题,旨在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阐述地理条件与战争实践的关系,揭示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乃是实现“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重要条件。它认为,战争指导者仅仅从兵力对比上知道敌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够打,这仅有一半胜利的可能性,而只有知道敌人可以打和自己能够打,同时又能得“地利之助”,即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条件时,才有取得作战全胜的把握性。战争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换言之,空间则是战争赖以进行的载体。因此,任何战争无一不受地理条件的影响。本篇再次强调“地利之助”对作战胜负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得“地利”者得胜利,失“地利”者遭失败,这在战争的历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十六国时期,南燕主慕容超因主动放弃险要地形而终于败亡于东晋的事实,就是一个失“地利”者遭失败的典型战例。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四月,晋安帝派遣大将刘裕率兵十万北攻南燕,仅用八个月就灭亡了南燕。南燕的败亡,除了政治上的腐败和内部不团结等原因外,在战略指导上犯了弃险不守、纵敌深入的错误,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它从反面说明了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条件对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这是战争指导者不可疏忽的大问题。晋军北进,必经大岘山险要地带。据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称:大岘山位于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山势十分险峻,山高七十余丈,周围二十里,其上有穆陵关,路狭仅容一车通过,素有“齐南天险”之称。显而易见,这里无疑是南燕抗御东晋军北进的战略要地。如果南燕皇帝慕容超能够倾听并采纳将军公孙五楼所提建议的上策,以兵扼守大岘山,不仅可以阻止晋军长驱北进,而且运用持久疲敌的战法,还有伺机反攻取胜的可能。但是,慕容超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有险不守,纵敌深入,最后落得个国破身亡的可悲下场。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

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3625.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百战奇略·争战·第四卷》解析

    本篇以《争战》为题,旨在阐述争夺有利地形条件对作战胜败的重要性问题。它认为,对敌作战中,凡是有利地形,都应先敌抢占它,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有利地形一旦为敌抢先占领时,就不可盲目进攻它,而要等待敌情发生变化时再行攻击才为有利。战争的实践表明,地形条件的好坏,无疑是直接影响战局发展变化的重要客…>…...

  • 《百战奇略·山战·第四卷》解析

    本篇虽以《山战》为题,但实质所阐述的是控扼制高点对作战的重要性问题。它认为,无论是在山林或是平原对敌作战,都应先敌抢占制高点,从而使自己处于居高临下的有利态势。这样,既可以发挥兵器的击刺作用,又便于向敌人猛烈冲杀而取胜。这里所引“山陵之战,不仰其高”语,系出自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

  • 《百战奇略·谷战·第四卷》解析

    本篇以《谷战》为题,旨在阐述山谷地带作战如何择地安营布阵问题。它认为,凡是途经山地而与敌交战时,必须选择地势险要且有水草可资利用的谷地安营布阵,这样对敌作战就能取得胜利。“绝山依谷”,是孙子提出的在山地条件下行军作战选择地形应注意掌握的原则。其意思是,部队在山地作战,必须沿着山谷行进,依傍谷地安营布…>…...

  • 《百战奇略·攻战·第四卷》解析

    本篇以《攻战》为题,旨在阐述采用进攻方式作战时所应掌握的原则。它认为,进攻作战是以“知彼”为前提条件的。就是说,一旦了解到敌人有被我打败的可能时,就要不失时机地向敌人发动进攻,这样作战没有不胜。本篇引自《孙子兵法·形篇》的“可胜者,攻也”句,意思是说,敌人有可能被战胜的时候,就应果断采取进攻战。显而…>…...

  • 《百战奇略·守战·第四卷》解析

    本篇以《守战》为题,旨在阐述采用防御方式作战所应掌握的原则。它认为,防御作战是以“知己”为前提条件的。就是说,当在知道自己力量尚未达到足以马上战胜敌人的时候,要取防御作战方式以消耗和疲惫敌人,待敌出现有被我打败的条件时,再转入进攻,便没有不胜利的。联系前篇《攻战》所阐述的观点,不难看出,从敌我双方力…>…...

  • 《百战奇略·先战·第四卷》解析

    本篇以《先战》为题,旨在阐述运用“先发制人”作战原则的条件及其作用问题。它认为,在与敌人作战中,对于立足未稳的来犯之敌,应当采取“先发制人”,打敌措手不及。这样,可以迅速瓦解敌人斗志,夺取作战胜利。这里引自《左传》的“先人有夺人之心”一语,其主旨在于论断“先发制人”原则在战役战斗上的重要作用问题。战…>…...

  • 《百战奇略·后战·第四卷》解析

    本篇以《后战》为题,旨在阐述运用“后发制人”作战原则的条件及其作用问题,与前篇《先战》乃是相反相成的姊妹篇。它以《左传》的“后于人以待其衰”为理论根据,主张对于行阵严整、士气锐盛的来犯之敌,不要轻易与之决战,应当采取“后发制人”而坚壁不出,等待敌人出现阵久气衰、师老兵疲的情况时,再出兵攻击之,便可取…>…...

  • 《百战奇略·斥战·第四卷》译文

    大凡行军作战的法则,是以侦察敌情为先务。平坦开阔地域使用骑兵侦察、险要狭隘地域使用步兵侦察。每五个侦察人员编为一甲,每人手持一面白旗,远离大军而对前后左右方向实施连续侦察。如果发现敌人,就由远及近地转递消息,报告给部队主将,然后再下令部队预先做好应敌准备。诚如兵法所说:“以有准备的我军来对付没有准备…>…...

  • 《百战奇略·地战·第四卷》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全军必须占据有利地形条件,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兵力抗击兵力众多的敌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队战胜力量强大的敌人。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了敌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此话也就是说,既知道了敌方情况,又知道了己方情况,但不知道借助于有利地形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