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
王明,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列传译文和注释

译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注释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xián)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
楚国王族的同姓。
屈、 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楚怀王:楚威王的儿子,名熊槐,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
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志,同“记”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娴于辞令:擅长讲话。
娴,熟悉。
辞令,指外交方面应酬交际的语言。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zhǔ)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楚大夫。
上官,复姓。
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属:写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chán)(chǎn)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fěi)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kù),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ěr)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zhuó)(nào)污泥之中,蝉蜕(tuì)于浊(zhuó)(huì),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
关于诗题,后人有二说。
一释“离”为“罹”的通假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
二是释“离”为离别,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
反本:追思根本。
反,通“返”。
惨怛:忧伤。
盖: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帝喾: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
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武:指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条贯:条理,道理。
“见”同“现”。
指:同“旨”。
迩:近。
“见”同“现”。
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疏:离开。
濯淖:污浊。
蝉蜕:这里是摆脱的意思。
获:玷污。
滋:通“兹”,黑。
皭然:洁白的样子。
泥:通“涅”,动词,染黑。
滓:污黑。

屈原既绌(chù)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zòng)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yáng)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wū)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xī),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gài),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jìn)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绌:通“黜”,废,罢免。
指屈原被免去左徒的职位。
从:同“纵”。
从亲,合纵相亲。
当时楚、齐等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楚怀王曾为纵长。
惠王:秦惠王,公元前年至年在位。
张仪:魏人,主张“连横”,游说六国事奉秦国,为秦惠王所重。
详:通“佯”。
委:呈献。
质:通“贽”,信物。
商、於:秦地名。
商,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於,在今河南内乡东。
丹、淅:二水名。
丹水发源于陕西商州市西北,东南流入河南。
淅水,发源于南卢氏县,南流而入丹水。
屈匄::楚大将军。
汉中:今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一带。
蓝田:秦县名,在今陕西蓝田西。
邓:春秋时蔡地,后属楚,在今河南邓州市一带。
明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年)。
靳尚:楚大夫。
一说即上文的上官大夫。
顾反:回来。
反,通“返”。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mò)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唐昧:楚将。
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年),秦、齐、韩、魏攻楚,杀唐昧。
秦昭王:秦惠王之子,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
武关:秦国的南关,在今陕西省商州市东。
内:同“纳”。

长子顷襄(xiāng)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jiù)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juàn)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顷襄王:名熊横,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
令尹: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虽放流:以下关于屈原流放的记叙,时间上有矛盾,文意也不连贯,可能有脱误。
世:三十年为一世。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cuò)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井渫(xiè)不食,为我心恻(cè),可以汲。
王明,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pàn),颜色憔悴,形容枯槁(gǎo)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bū)其糟而啜(chuò)其醨(lí)?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mén)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hào)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huò)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易》:即《周易》,又称《易经》。
这里引用的是《易经·井卦》的爻辞。
渫:淘去泥污。
这里以淘干净的水比喻贤人。
被:通“披”。
披发,指头发散乱,不梳不束。
三闾大夫:楚国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官。
哺(埠):吃,食。
糟:酒渣。
啜:喝。
醨:薄酒。
瑾、瑜:都是美玉。
为: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察察:洁白的样子。
汶汶:浑浊的样子。
皓皓:莹洁的样子。
温蠖:尘滓重积的样子。
《怀沙》:在今本《楚辞》中,是《九章》的一篇。
令人多以为系屈原怀念长沙的诗。
汨罗:江名,在湖南东北部,流经汨罗县入洞庭湖。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汨(mì)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宋玉:相传为楚顷襄王时人,屈原的弟子,有《九辩》等作品传世。
唐勒、景差:约与宋玉同时,都是当时的词赋家。
“数十年”句:公元前年秦灭楚。
贾生:即贾谊(公元前年前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长沙王:指吴差,汉朝开国功臣吴芮的玄孙。
太傅:君王的辅助官员。
湘水:在今湖南省境内,流入洞庭湖。
书:指贾谊所写的《吊屈原赋》。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fú)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天问》、《招魂》、《哀郢》:都是屈原的作品。
《招魂》一说为宋玉所作。
《哀郢》是《九章》中的一篇。
《鵩鸟赋》:贾谊所作。
去:指贬官放逐。
就:指在朝任职。
如:去、到。
稚子:小儿子。

屈原列传赏析

赏析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本文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屈原留给后人的财富甚丰,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乃至文学成就,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

屈原列传拼音版参考

()
(yuán)
(zhě)
(míng)
(píng)
(chǔ)
(zhī)
(tóng)
(xìng)
()
(wéi)
(chǔ)
怀(huái)
(wáng)
(zuǒ)
()
()
(wén)
(qiáng)
(zhì)
(míng)
()
(zhì)
(luàn)
(xián)
()
()
(lìng)
()
()
()
(wáng)
()
()
(guó)
(shì)
()
(chū)
(hào)
(lìng)
()
(chū)
()
(jiē)
()
(bīn)
()
(yīng)
(duì)
(zhū)
(hóu)
(wáng)
(shèn)
(rèn)
(zhī)
(shàng)
(guān)
()
()
()
(zhī)
(tóng)
(liè)
(zhēng)
(chǒng)
(ér)
(xīn)
(hài)
()
(néng)
怀(huái)
(wáng)
使(shǐ)
()
(yuán)
(zào)
(wéi)
(xiàn)
(lìng)
()
(píng)
(shǔ)
(cǎo)
稿(gǎo)
(wèi)
(dìng)
(shàng)
(guān)
()
()
(jiàn)
(ér)
()
(duó)
(zhī)
()
(píng)
()
()
(yīn)
(chán)
(zhī)
(yuē)
()
(wáng)
使(shǐ)
()
(píng)
(wéi)
(lìng)
(zhòng)
()
()
(zhī)
(měi)
()
(lìng)
(chū)
(píng)
()
()
(gōng)
(yuē)
()
(wéi)
()
(fēi)
()
()
(néng)
(wéi)
()
()
()
(wáng)
()
(ér)
(shū)
()
(píng)
()
(píng)
()
(wáng)
(tīng)
(zhī)
()
(cōng)
()
(chán)
(chǎn)
(zhī)
()
(míng)
()
(xié)
()
(zhī)
(hài)
(gōng)
()
(fāng)
(zhèng)
(zhī)
()
(róng)
()
()
(yōu)
(chóu)
(yōu)
()
(ér)
(zuò)
()
()
(sāo)
()
()
()
(sāo)
()
(zhě)
(yóu)
()
(yōu)
()
()
(tiān)
(zhě)
(rén)
(zhī)
(shǐ)
()
()
()
()
(zhě)
(rén)
(zhī)
(běn)
()
(rén)
(qióng)
()
(fǎn)
(běn)
()
(láo)
()
(juàn)
()
(wèi)
(cháng)
()
()
(tiān)
()
()
()
(tòng)
(cǎn)
()
(wèi)
(cháng)
()
()
()
()
()
()
(píng)
(zhèng)
(dào)
(zhí)
(háng)
(jié)
(zhōng)
(jìn)
(zhì)
()
(shì)
()
(jun1)
(chán)
(rén)
(jiān)
(zhī)
()
(wèi)
(qióng)
()
(xìn)
(ér)
(jiàn)
()
(zhōng)
(ér)
(bèi)
(bàng)
(néng)
()
(yuàn)
()
()
(píng)
(zhī)
(zuò)
()
()
(sāo)
()
(gài)
()
(yuàn)
(shēng)
()
()
(guó)
(fēng)
()
(hǎo)
()
(ér)
()
(yín)
()
(xiǎo)
()
()
(yuàn)
(fěi)
(ér)
()
(luàn)
(ruò)
()
()
(sāo)
()
(zhě)
()
(wèi)
(jiān)
(zhī)
()
(shàng)
(chēng)
()
()
(xià)
(dào)
()
(huán)
(zhōng)
(shù)
(tāng)
()
()
()
()
(shì)
(shì)
(míng)
(dào)
()
(zhī)
广(guǎng)
(chóng)
(zhì)
(luàn)
(zhī)
(tiáo)
(guàn)
()
()
()
(jiàn)
()
(wén)
(yuē)
()
()
(wēi)
()
(zhì)
(jié)
()
(háng)
(lián)
()
(chēng)
(wén)
(xiǎo)
(ér)
()
(zhǐ)
()
()
()
(lèi)
(ěr)
(ér)
(jiàn)
()
(yuǎn)
()
(zhì)
(jié)
()
()
(chēng)
()
(fāng)
()
()
(háng)
(lián)
()
()
(ér)
()
(róng)
()
(shū)
(zhuó)
(nào)
()
()
(zhī)
(zhōng)
(chán)
(tuì)
()
(zhuó)
(huì)
()
()
(yóu)
(chén)
(āi)
(zhī)
(wài)
()
(huò)
(shì)
(zhī)
()
(gòu)
(jiào)
(rán)
()
(ér)
()
()
(zhě)
()
(tuī)
()
(zhì)
()
(suī)
()
()
(yuè)
(zhēng)
(guāng)
()
()
()
(yuán)
()
(chù)
()
(hòu)
(qín)
()
()
()
()
()
(chǔ)
(cóng)
(qīn)
(huì)
(wáng)
(huàn)
(zhī)
(nǎi)
(lìng)
(zhāng)
()
(yáng)
()
(qín)
(hòu)
()
(wěi)
(zhì)
(shì)
(chǔ)
(yuē)
()
(qín)
(shèn)
(zēng)
()
()
()
(chǔ)
(cóng)
(qīn)
(chǔ)
(chéng)
(néng)
(jué)
()
(qín)
(yuàn)
(xiàn)
(shāng)
()
()
(zhī)
()
(liù)
(bǎi)
()
()
(chǔ)
怀(huái)
(wáng)
(tān)
(ér)
(xìn)
(zhāng)
()
(suí)
(jué)
()
使(shǐ)
使(shǐ)
()
(qín)
(shòu)
()
(zhāng)
()
(zhà)
(zhī)
(yuē)
()
()
()
(wáng)
(yuē)
(liù)
()
()
(wén)
(liù)
(bǎi)
()
()
(chǔ)
使(shǐ)
()
()
(guī)
(gào)
怀(huái)
(wáng)
怀(huái)
(wáng)
()
()
(xìng)
(shī)
()
(qín)
(qín)
()
(bīng)
()
(zhī)
()
()
(chǔ)
(shī)
()
(dān)
()
()
(zhǎn)
(shǒu)
()
(wàn)
()
(chǔ)
(jiāng)
()
(gài)
(suí)
()
(chǔ)
(zhī)
(hàn)
(zhōng)
()
怀(huái)
(wáng)
(nǎi)
()
()
(guó)
(zhōng)
(bīng)
()
(shēn)
()
()
(qín)
(zhàn)
()
(lán)
(tián)
(wèi)
(wén)
(zhī)
()
(chǔ)
(zhì)
(dèng)
(chǔ)
(bīng)
()
()
(qín)
(guī)
(ér)
()
(jìng)
()
()
(jiù)
(chǔ)
(chǔ)
()
(kùn)
(míng)
(nián)
(qín)
()
(hàn)
(zhōng)
()
()
(chǔ)
()
()
(chǔ)
(wáng)
(yuē)
()
()
(yuàn)
()
()
(yuàn)
()
(zhāng)
()
(ér)
(gān)
(xīn)
(yān)
()
(zhāng)
()
(wén)
(nǎi)
(yuē)
()
()
()
()
(ér)
(dāng)
(hàn)
(zhōng)
()
(chén)
(qǐng)
(wǎng)
()
(chǔ)
()
()
(chǔ)
(yòu)
(yīn)
(hòu)
()
(yòng)
(shì)
(zhě)
(chén)
(jìn)
(shàng)
(ér)
(shè)
(guǐ)
(biàn)
()
怀(huái)
(wáng)
(zhī)
(chǒng)
()
(zhèng)
(xiù)
怀(huái)
(wáng)
(jìng)
(tīng)
(zhèng)
(xiù)
()
(shì)
()
(zhāng)
()
(shì)
(shí)
()
(yuán)
()
(shū)
()
()
(zài)
(wèi)
使(shǐ)
()
()
()
(fǎn)
(jiàn)
怀(huái)
(wáng)
(yuē)
()
()
()
(shā)
(zhāng)
()
()
怀(huái)
(wáng)
(huǐ)
(zhuī)
(zhāng)
()
()
()
()
(hòu)
(zhū)
(hóu)
(gòng)
()
(chǔ)
()
()
(zhī)
(shā)
()
(jiāng)
(táng)
()
(shí)
(qín)
(zhāo)
(wáng)
()
(chǔ)
(hūn)
()
()
怀(huái)
(wáng)
(huì)
怀(huái)
(wáng)
()
(háng)
()
(píng)
(yuē)
()
(qín)
()
(láng)
(zhī)
(guó)
()
()
(xìn)
()
()
()
(háng)
()
怀(huái)
(wáng)
(zhì)
()
()
(lán)
(quàn)
(wáng)
(háng)
()
(nài)
()
(jué)
(qín)
(huān)
()
怀(huái)
(wáng)
()
(háng)
()
()
(guān)
(qín)
()
(bīng)
(jué)
()
(hòu)
(yīn)
(liú)
怀(huái)
(wáng)
()
(qiú)
()
()
怀(huái)
(wáng)
()
()
(tīng)
(wáng)
(zǒu)
(zhào)
(zhào)
()
(nèi)
()
(zhī)
(qín)
(jìng)
()
()
(qín)
(ér)
(guī)
(zàng)
(zhǎng)
()
(qǐng)
(xiāng)
(wáng)
()
()
()
()
()
(lán)
(wéi)
(lìng)
(yǐn)
(chǔ)
(rén)
()
(jiù)
()
(lán)
()
(quàn)
怀(huái)
(wáng)
()
(qín)
(ér)
()
(fǎn)
()
()
(píng)
()
()
(zhī)
(suī)
(fàng)
(liú)
(juàn)
()
(chǔ)
(guó)
()
(xīn)
怀(huái)
(wáng)
()
(wàng)
()
(fǎn)
()
(xìng)
(jun1)
(zhī)
()
()
()
(zhī)
()
(gǎi)
()
()
(cún)
(jun1)
(xìng)
(guó)
(ér)
()
(fǎn)
()
(zhī)
()
(piān)
(zhī)
(zhōng)
(sān)
(zhì)
(zhì)
(yān)
(rán)
(zhōng)
()
()
(nài)
()
()
()
()
()
(fǎn)
()
()
()
(jiàn)
怀(huái)
(wáng)
(zhī)
(zhōng)
()
()
()
(rén)
(jun1)
()
()
(zhì)
(xián)
()
(xiāo)
()
()
()
(qiú)
(zhōng)
()
()
(wéi)
()
(xián)
()
()
(zuǒ)
(rán)
(wáng)
(guó)
()
(jiā)
(xiàng)
(suí)
(shǔ)
(ér)
(shèng)
(jun1)
(zhì)
(guó)
(lèi)
(shì)
(ér)
()
(jiàn)
(zhě)
()
(suǒ)
(wèi)
(zhōng)
(zhě)
()
(zhōng)
(ér)
(suǒ)
(wèi)
(xián)
(zhě)
()
(xián)
()
怀(huái)
(wáng)
()
()
(zhī)
(zhōng)
(chén)
(zhī)
(fèn)
()
(nèi)
(huò)
()
(zhèng)
(xiù)
(wài)
()
()
(zhāng)
()
(shū)
()
(píng)
(ér)
(xìn)
(shàng)
(guān)
()
()
()
(lìng)
(yǐn)
()
(lán)
(bīng)
(cuò)
()
(xuē)
(wáng)
()
(liù)
(jun4)
(shēn)
()
()
()
(qín)
(wéi)
(tiān)
(xià)
(xiào)
()
()
(zhī)
(rén)
(zhī)
(huò)
()
()
()
()
(yuē)
()
(jǐng)
(xiè)
()
(shí)
(wéi)
()
(xīn)
()
()
()
()
(wáng)
(míng)
(bìng)
(shòu)
()
()
()
(wáng)
(zhī)
()
(míng)
()
()
()
(zāi)
(lìng)
(yǐn)
()
(lán)
(wén)
(zhī)
()
()
()
使(shǐ)
(shàng)
(guān)
()
()
(duǎn)
()
(yuán)
()
(qǐng)
(xiāng)
(wáng)
(qǐng)
(xiāng)
(wáng)
()
(ér)
(qiān)
(zhī)
()
(yuán)
(zhì)
()
(jiāng)
(bīn)
(bèi)
()
(háng)
(yín)
()
(pàn)
(yán)
()
(qiáo)
(cuì)
(xíng)
(róng)
()
(gǎo)
()
()
(jiàn)
(ér)
(wèn)
(zhī)
(yuē)
()
()
(fēi)
(sān)
()
()
()
()
()
()
(ér)
(zhì)
()
()
()
(yuán)
(yuē)
()
()
(shì)
(jiē)
(zhuó)
(ér)
()
()
(qīng)
(zhòng)
(rén)
(jiē)
(zuì)
(ér)
()
()
(xǐng)
(shì)
()
(jiàn)
(fàng)
()
()
()
(yuē)
()
()
(shèng)
(rén)
(zhě)
()
(níng)
(zhì)
()
()
(ér)
(néng)
()
(shì)
(tuī)
()
()
(shì)
(jiē)
(zhuó)
()
()
(suí)
()
(liú)
(ér)
(yáng)
()
()
(zhòng)
(rén)
(jiē)
(zuì)
()
()
()
()
(zāo)
(ér)
(chuò)
()
()
()
()
怀(huái)
(jǐn)
()
()
(ér)
()
(lìng)
(jiàn)
(fàng)
(wéi)
()
()
(yuán)
(yuē)
()
()
(wén)
(zhī)
(xīn)
()
(zhě)
()
(dàn)
(guàn)
(xīn)
()
(zhě)
()
(zhèn)
()
(rén)
(yòu)
(shuí)
(néng)
()
(shēn)
(zhī)
(chá)
(chá)
(shòu)
()
(zhī)
(wèn)
(wèn)
(zhě)
()
(níng)
()
(cháng)
(liú)
(ér)
(zàng)
()
(jiāng)
()
()
(zhōng)
(ěr)
(yòu)
(ān)
(néng)
()
(hào)
(hào)
(zhī)
(bái)
(ér)
(méng)
(shì)
(zhī)
(wēn)
(huò)
()
()
(nǎi)
(zuò)
()
怀(huái)
(shā)
()
(zhī)
()
()
(shì)
怀(huái)
(shí)
(suí)
()
(tóu)
()
(luó)
()
()
()
(yuán)
()
()
(zhī)
(hòu)
(chǔ)
(yǒu)
(sòng)
()
()
(táng)
()
()
(jǐng)
(chà)
(zhī)
()
(zhě)
(jiē)
(hǎo)
()
(ér)
()
()
(jiàn)
(chēng)
(rán)
(jiē)
()
()
(yuán)
(zhī)
(cóng)
(róng)
()
(lìng)
(zhōng)
()
(gǎn)
(zhí)
(jiàn)
()
(hòu)
(chǔ)
()
()
(xuē)
(shù)
(shí)
(nián)
(jìng)
(wéi)
(qín)
(suǒ)
(miè)
()
()
(yuán)
(chén)
()
(luó)
(hòu)
(bǎi)
(yǒu)
()
(nián)
(hàn)
(yǒu)
(jiǎ)
(shēng)
(wéi)
(zhǎng)
(shā)
(wáng)
(tài)
()
(guò)
(xiāng)
(shuǐ)
(tóu)
(shū)
()
(diào)
()
(yuán)
(tài)
(shǐ)
(gōng)
(yuē)
()
()
()
()
()
(sāo)
()
()
()
(tiān)
(wèn)
()
()
()
(zhāo)
(hún)
()
()
()
(āi)
(yǐng)
()
(bēi)
()
(zhì)
(shì)
(zhǎng)
(shā)
(guò)
()
(yuán)
(suǒ)
()
(chén)
(yuān)
(wèi)
(cháng)
()
(chuí)
()
(xiǎng)
(jiàn)
()
(wéi)
(rén)
()
(jiàn)
(jiǎ)
(shēng)
(diào)
(zhī)
(yòu)
(guài)
()
(yuán)
()
()
()
(cái)
(yóu)
(zhū)
(hóu)
()
(guó)
()
(róng)
(ér)
()
(lìng)
(ruò)
(shì)
()
()
()
(niǎo)
()
()
(tóng)
()
(shēng)
(qīng)
()
(jiù)
(yòu)
(shuǎng)
(rán)
()
(shī)
()
()

屈原列传作者

司马迁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
« 上一首
下一首 »

猜你喜欢

  • 报任少卿书 / 报任安书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书辞宜…
    806阅读
  •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
    181阅读
  •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
    282阅读
  • 李贺小传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
    161阅读
  • 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43阅读
  • 伯夷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
    128阅读
  • 管晏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
    157阅读
  • 滑稽列传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
    210阅读
  • 圬者王承福传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叁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衣食,馀叁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市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
    180阅读
  •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
    245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