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三十一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一节」原文

伊尹的行为方式亦是尽心知命,因此,如果不是这样尽心、尽本性,就不能采取这样的行为方式,如果采取了,就不对了。所以,五霸的行为方式不是尽心、尽本性的!而不尽心、尽本性的行为方式,是不对的。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1417.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孟子·第三十四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陈仲子正因为大的行为才取得人们的信任,那么,一个人在小的行为上,比如亲戚关系、君臣关系、上下关系都搞不好,又怎么能相信他在大的行为上能处理好呢?这就是尽心知命的问题了。不能尽心知命,不仅在小的行为上处理不好,大的行为上就更处理不好了!>…...

  • 《孟子·第三十六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尽心知命后是不是就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了呢?不是!尽心知命后还有一个过程,即是辨别事物。只有能够辨别各种不同的事物,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因此孟子举了齐国王子的例子,当时齐国国君是齐宣王,王子就是后来的湣王(公元前300~284年在位),这个王子为什么懂得这么多呢?就是因为好学,学得多了,也就能辨…>…...

  • 《孟子·第四十一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从本篇一开始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一直下来,孟子都是围绕着尽心知命与行为方式间的关系而言的,所以公孙丑感到很难。确实,要真正懂得尽心知命,是很难,但是,一旦能尽心能知命了,一切都不难了。就象高明的工匠不会为了笨拙的工匠而放弃准绳和墨斗,羿不会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变自己弯弓的限度一…>…...

  • 《孟子·第三十一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爱一个人,在某些事情上就会对其产生一种不忍心的心态,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但很多人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己所不欲”,亦施于人,也会忍心对自己所爱的人下毒手。如果能忍住这下毒手的念头,不下毒手了,那么,仁爱之心就有了。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在某些行为上能达到不去做的…>…...

  • 《孟子·第三十一节·离娄章句下》读解

    这个讨论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曾子遇寇而退,一是子思遇寇而守。谁对谁错?这就是地位问题,人处在不同的地位,就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所以,最佳行为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可以照本宣科的。曾子当时是老师,作老师者,形同父兄、长辈,遇有寇来,青壮子弟怎么能叫老师冲锋陷阵去拒敌呢?所以曾子选择离去,是为了使青壮子弟…>…...

  • 《孟子·第三十一节·尽心章句下》解析

    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同样是该.不该说话的问题,在孔子那里还只是“失”,属于智与不智的范畴。可是,到了孟子这里就成了“话”,属于仁与不仁的范畴了。这是有时代发展因素在内的。孟子时代,游说风起。“展开谈天说地…>…...

  • 《孟子·第二十一节·尽心章句下》解析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话说天下大势,规划三国鼎立蓝图。刘备听完以后,离开坐位向诸葛亮拱手谢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这“顿开茅塞”作为一个成语,其语源正出于孟子这里,没有“茅塞”,谈何“顿开”呢?诸葛亮开刘备之茅塞,孟子开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 《孟子·第三十一节·尽心章句上》译文

    公孙丑说:“伊尹曾经说:‘我不亲近不顺理的人。’于是将太甲放逐在桐邑,百姓很高兴。太甲变得贤能了,又让他返回来执政,百姓也很高兴。贤人做别人的臣子,他的国君不贤明,就可以把他放逐吗?”孟子说:“有伊尹这样大公无私的心志,就可以这样做。没有伊尹这样大公无私的心志,那就叫篡权了。”>…...

  • 《孟子·第三十一节·尽心章句下》译文及注释

    译文孟子说:“人都有所不忍心干的事,如果能达到能忍住的程度,就是仁爱了。人都有所不愿意做的事,如果能达到不去做的程度,那就是最佳行为方式了。人们心里如果能充满不想害人的念头,仁爱之心就用之不尽了。人们心里如果能充满不穿墙打洞偷盗的念头,那最佳行为方式就用之不尽了。人们心里如果能充满不接受卑贱的称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