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书战·第十卷》解析

查阅典籍:《百战奇略》——「百战奇略·第十卷书战」原文

本篇以《书战》为题,乃取“书信”之义,其要旨是阐述在对敌作战期间禁绝士卒与亲友通信往来,以防干扰和动摇部队斗志的问题。它认为,在与敌人对峙期间,如果允许士卒通家信,同亲友往来,就会因为言语不一而动摇军心,涣散士气。因此,“不可令军士通家书,亲戚往来”。人们知道,军心士气是构成部队战斗力的主要因素。一般说,军心稳定,士气高涨,部队就容易打胜仗;反之,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则必然要打败仗。本篇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故主张排除那些影响军心士气的不良因素,是不无一定道理的。然而,企图用禁绝与亲友通信往来的手段,来保持部队军心士气的稳定旺盛,显然这并不是积极的措施和可取的办法。因为,能够影响军心士气的并不在于通信往来此种形式本身,而在于通信往来的内容,是否能给士卒以积极向上的影响。事实上,一封激励杀敌立功的家信,或者一次鼓舞斗志的慰问活动,不但不会动摇军心士气,相反,则可能更加激发部队爱国热情和奋勇杀敌精神。其次,实际上,禁绝通信往来,既不容易完全做到,也不是提高军心士气的积极有效的办法。实践的经验表明,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士卒真正懂得为什么去作战和怎样去作战,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仇敌心理,才能使部队保持旺盛高涨的军心士气,才能使部队以奋勇杀敌的无私无畏精神去赢得对敌作战的胜利。这是我们阅读《书战》篇应当注意思考的问题。三国初期,东吴吕蒙率军袭取公安、南郡的作战,是吴蜀争夺荆州战役的组成部分。在这场军事角逐中,最后所以出现蜀败吴胜的结局,从作战指导上看,是各有其深刻原因的。当时,镇守荆州的蜀将关羽,虽是号称“威震华夏”的名将,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位勇有余而谋不足的猛将而已。由于他缺乏统制一方的战略头脑和政治才能,因而既不知联吴抗曹战略的重要性,又不识吕蒙在甘言蜜词掩盖下的夺取荆州阴谋的危险性,在实践中完全处于盲目自大、孤立被动的地位。而吕蒙则抓住关羽刚愎自用、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骄敌、误敌之策,使关羽调走防御兵力,造成其后方空虚,为吕蒙奇袭成功提供了可乘之隙。同时,吕蒙在袭取公安、南郡两地之后,能够严格约束吴军不得侵扰民家,对关羽及其将士的亲属,采取了抚慰优容的正确政策,不仅派人登门问寒问暖,关心其疾苦,而且还允许关羽的使者给蜀军将士传递家信,等等。这对争取占领区的民心,瓦解蜀军斗志起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东吴能够最终夺取整个荆州的一个重要原因。

凡与敌对垒,不可令军士通家书,亲戚往来;恐言语不一,众心疑惑。法曰:「信问通,则心有所恐;亲戚往来,则心有所恋。」

蜀将关羽屯江陵,吴以吕蒙代鲁肃屯陆口。蒙初至,外倍修恩德,与羽结好。后蒙袭收公安、南郡,而蜀将皆降于蒙。蒙入据城,得羽将士家属,皆抚慰,令军卒不得干历人家,有所取求。蒙麾下士,与蒙同汝南人,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废法,乃泣而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与衣粮。羽还,在道,每使人相问,蒙则厚遇之,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问,咸贺家门无恙,相待过于平时,故羽士卒皆无斗志。会权又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降,羽被杀。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4090.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百战奇略·雪战·第十卷》解析

    本篇以《雪战》为题,旨在阐述雪天对敌作战所应采取的战法问题。它认为,如遇下雪不止的坏天气,在侦察获悉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可秘密派兵实施偷袭,就能打败敌人。战争的实践表明,天候气象条件,是影响军事行动的重要因素。风雪交加的恶劣天候,既不利于军事行动,也往往是人们极易麻痹松懈的时候。因此,在此种天候下…>…...

  • 《百战奇略·养战·第十卷》解析

    本篇以《养战》为题,旨在阐述部队受挫后怎样休整和提高士气准备再战的问题。它认为,当部队遭到挫败以后,务必根据部队士气状况而决定战守之策。士气旺盛时,就激励其再战;士气衰落时,就休整部队,待其精锐气盛之时,再用以对敌作战。历史的经验表明,世间事物,有张有驰,张驰交替而适度,事物之发展方有生机。军队作战…>…...

  • 《百战奇略·畏战·第十卷》解析

    本篇以《畏战》为题,旨在阐述如何处置临战状态下的畏敌怯战问题。它认为,对于作战中畏惧不前或者未战先逃的士卒,必须择其甚者处死,以收杀一儆百之效。但当全军普遍存在畏敌怯战情绪时,就不可单纯依靠杀戮办法来解决了。它指出,凡在此种情况下,只有将帅采取恰当方式进行思想教育,才能稳定士卒情绪,增强部队斗志。战…>…...

  • 《百战奇略·变战·第十卷》解析

    本篇以《变战》为题,旨在阐述因变制敌、灵活用兵的作战指导原则问题。它认为,指导作战的法则,最重要的是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克敌制胜。用兵作战,必须先明敌情而后行动。敌情无变时,要等待其变化;敌情已变时,则须根据新情况采取新的相应对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顿的发展变化之中,而作为事物…>…...

  • 《百战奇略·好战·第十卷》解析

    本篇以《好战》为题,旨在阐述穷兵黩武的严重危害性,以儆执国政者应慎重战事。它认为,战争本来是与德治相违背的,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它。人君不可依恃国大民众而随意发动战争。一旦穷兵黩武,好战不止,势必导致国家败亡。从全篇内容看,这里所说的“好战”,实际是指那些侵略、掠夺的不义战争。可见,本篇所极…>…...

  • 《百战奇略·疑战·第十卷》解析

    本篇以《疑战》为题,旨在阐述作战中如何设置疑阵以迷惑敌人的问题。它认为,不同的作战企图可用不同的疑阵方法。如要进袭敌人时,可采用“丛聚草本,多张旗帜”伪示我军屯兵之所以吸引敌人,而我乘其备东而击其西;如要避敌退却时,则设置虚阵伪示驻兵而悄然撤退,敌人必定不敢轻率追击我军。设置疑阵,实际上是制造假象,…>…...

  • 《百战奇略·忘战·第十卷》解析

    本篇以《忘战》为题,从“忘战必危”的恶果出发,着重阐述和平时期加强战备的必要性。它认为,“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这是古代圣贤留给后人的最为深刻的教诲和告诫。尽管天下太平无事,也不可以废弃武备;如果废弃武备,那么一旦外敌入侵,就无法抗击敌人,有效地保卫国家。为此,它主张,执国柄者应当“内修文德,外严武…>…...

  • 《百战奇略·忘战·第十卷》译文

    大凡国家处于和平安定时期,不可忘记还有发生战争的危险;社会处于治理有序时期,不可忘记还有发生祸乱的可能,这是古代圣贤哲人留传下来的深刻教诫。天下虽然太平无事,但不能废弃武备;考虑到周边还有尚未归顺且与朝廷为敌的国家,(一旦废弃武备)将无法在战争突然到来之时卫国御敌。因此,必须对内修明政治,对外加强战…>…...

  • 《百战奇略·书战·第十卷》译文

    大凡在与敌人对垒相持中,不可允许士卒同家庭通信和同亲戚往来,以防由于说法口径不一致,而导致军心士气疑惑不振。诚如兵法所说:“与家人通信,容易引起士卒畏敌怯战心理;与亲戚往来,容易导致士卒恋亲思乡而滋生厌战情绪。”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屯兵江陵,吴国派遣吕蒙接替鲁肃职务而驻守陆口。吕蒙初到陆口时,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