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六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六节」原文

这是从外在的行为方式又探讨到人的内心世界,其实人人都有羞耻心,但是也没有显明出来,没有表达出来。那么为什么还有许多人无耻呢?其实并不是这些人没有羞耻心,而是他们的行为方式表现得很无耻。这也就是说,这些人不懂得行为方式的重要性。就象有爱心一样,很多人不会表达,有羞耻心,也不会表达。以至于做出许多不对的事而招来羞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1396.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孟子·第二十六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这还是谈寻求根本,在孟子看来,杨朱、墨子、子莫等人都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正因为没有尽心于根本,杨朱才会“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才会“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才会“执中”。那么,什么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呢?要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才对呢?杨朱、墨子、子莫他们这三种行为方式为什么不对呢?孟子在…>…...

  • 《孟子·第十六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本章是追述人的良能、良知,从而说明王者之道的“亲亲”、“敬长”是无人可以阻挡的。>…...

  • 《孟子·第三十六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尽心知命后是不是就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了呢?不是!尽心知命后还有一个过程,即是辨别事物。只有能够辨别各种不同的事物,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因此孟子举了齐国王子的例子,当时齐国国君是齐宣王,王子就是后来的湣王(公元前300~284年在位),这个王子为什么懂得这么多呢?就是因为好学,学得多了,也就能辨…>…...

  • 《孟子·第四十一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从本篇一开始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一直下来,孟子都是围绕着尽心知命与行为方式间的关系而言的,所以公孙丑感到很难。确实,要真正懂得尽心知命,是很难,但是,一旦能尽心能知命了,一切都不难了。就象高明的工匠不会为了笨拙的工匠而放弃准绳和墨斗,羿不会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变自己弯弓的限度一…>…...

  • 《孟子·第六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舜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舜是真正地弄懂了“爱民”的意思,舜不遗余力地爱民,无私无我地爱民,尽心知命地爱民,才赢得尧的信任和人民的拥护。而得到尧的信任和人民的拥护,舜才得到“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的最好结局。如果舜不爱民,会有这些吗?所以,做到尽心知命地去爱民,也就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最后…>…...

  • 《孟子·第六节·梁惠王章句上》读解

    虽然谈话的对象变了,但本书编辑的中心思想没有变,仍然是围绕着寻求最佳行为方式而爱民这一话题而展开。在梁襄王们等统治者的心目中,杀人是极平常的事,因为只有敢于杀人,才能使别人害怕和畏服你,只有敢于杀人,才能征服和战胜别国。不杀人而能使别人敬畏,则是他们不能想象的。所以梁襄王不理解,一个不喜好杀人的人,…>…...

  • 《孟子·第六节·公孙丑章句上》读解

    不动心又能当官为政,管理人民,最关键的就在于人人都有爱心、同情心和怜悯心,这是孟子最著名的四端说,是孟子伦理学性善说的心理学基础理论,也是孟子王道爱民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石。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仁爱之心,正因为有不忍伤害别人之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民政治,孟子用见到一个小孩将要掉下井去的…>…...

  • 《孟子·第六节·离娄章句上》读解

    孟子在这里并不是要吹捧世家大族,也不是害怕世家大族。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世家大族之所以能成为世家大族的原因,所谓的世家大族并不仅是靠侵略和剥削压迫人民而得来的,有很多是在建立和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后,使国家得到治理和发展,也使自己的家族得到治理和发展,因而代…>…...

  • 《孟子·第六节·尽心章句上》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没有羞耻心所带来的耻辱,那才叫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