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八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八节」原文

这是孟子对不畏权势的人的描述,也是紧接着讨论羞耻之心下来的。古代贤能的君王喜好善行而忘掉自己的权势,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他们有羞耻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完人,不可能懂得天下所有的知识,所以他们的行为方式不是凭借着权势去压服别人,而是谦虚地对待所有人,“不耻下问”于所有人。古代贤能的读书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自己的道路而忘掉别人的权势,因为权势仅仅是一种暂时的力量,而不是人性本有的,亦不是一种社会公理解释体系。所以靠权势的这种行为方式是很难让人心服的,只有社会公理解释体系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心悦诚服。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1404.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孟子·第十八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说到这儿,很多人可能还是不懂什么是“尽心”,所以孟子又作了一次解释。人类社会的形成主要不是人的生理组织与机制进化的生物学过程,而是以爱心和劳动为基础的人类共同活动和相互交往等社会关系形成的过程。人类的直接祖先曾经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不得不以群体的联合力量和集体活动来弥补个体能力的不…>…...

  • 《孟子·第二十八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于是孟子举了柳下惠的例子,不因官大而不为,亦不因官小而不为。这就与饮食一样,不会因饮食太丰富而不吃,也不会因为饮食不好而不吃,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也就是说,不会因官大而胡作非为、横行霸道,亦不会因官小而卑微谄媚、低声下气。这就是人生中尽心知命的最佳行为方式。>…...

  • 《孟子·第三十八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这个“践形”是孟子学用孔子的,《论语·先进》载:“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於室!’”这个意思是说,子张问关于善人的道理。孔子说:“不踩踏出痕迹,亦不进入某一个房间。”如果为着表现自己是善人而刻意地去行善,就是“践迹”,也就是落下痕迹了,也就是“过犹不及”了。而“不入于室”,这个“室”字…>…...

  • 《孟子·第四十一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从本篇一开始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一直下来,孟子都是围绕着尽心知命与行为方式间的关系而言的,所以公孙丑感到很难。确实,要真正懂得尽心知命,是很难,但是,一旦能尽心能知命了,一切都不难了。就象高明的工匠不会为了笨拙的工匠而放弃准绳和墨斗,羿不会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变自己弯弓的限度一…>…...

  • 《孟子·第八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古代的贤王设置关卡,是因为爱民,是害怕外来的侵略伤害到自己的百姓,这就是古代贤王能够尽心知命而采取的最佳行为方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形势的变化,人们私有欲的膨胀,守关的将士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中饱私囊,就开始盘剥百姓,而且越来越残暴。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人们越来越缺乏爱心!而缺乏爱心,就是不能…>…...

  • 《孟子·第八节·公孙丑章句上》读解

    既然人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以及内在的仁爱之心,那么君子、王侯将相就更应该有这些,这便是孟子在本章举例而谈的重点:“与人为善”,就是跟随着别人共同行善。这个道理很简单,人与人相互亲爱,才能形成一个社会;若是人与人相互仇恨,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了。什么叫善人?古往今来都没有说清楚,而且,也没有一个是非…>…...

  • 《孟子·第八节·离娄章句上》读解

    因为对一个家庭的人仁爱,对一个地区的人仁爱,对一个国家的人仁爱,并不是真正的仁爱,也不是完全的仁爱,他们在维护一家人、一国人的利益时,必然要损害到别的人,别的国家的人,那么他们就是不仁爱的人。而对这些不仁爱的人难道可以讨论问题吗?他们把危险的局面当成安全,因为他们只顾自己个人的利益、小家庭、小国家的…>…...

  • 《孟子·第八节·尽心章句上》译文

    孟子说:“古代贤能的君王喜好善行而忘掉自己的权势,古代贤能的读书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自己的道路而忘掉别人的权势,所以王侯将相们不以敬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不能够多次见到他们。见面尚且不能多得,何况是让他们做臣子呢?”>…...

  • 《孟子·第八节·尽心章句下》译文

    孟子说:“古代设置关卡,是准备抵抗残暴的;如今的关卡,却是用来推行暴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