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八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八节」原文

古代的贤王设置关卡,是因为爱民,是害怕外来的侵略伤害到自己的百姓,这就是古代贤王能够尽心知命而采取的最佳行为方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形势的变化,人们私有欲的膨胀,守关的将士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中饱私囊,就开始盘剥百姓,而且越来越残暴。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人们越来越缺乏爱心!而缺乏爱心,就是不能尽心知命。而不能尽心知命,也就不会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1484.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孟子·第八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这是孟子对不畏权势的人的描述,也是紧接着讨论羞耻之心下来的。古代贤能的君王喜好善行而忘掉自己的权势,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他们有羞耻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完人,不可能懂得天下所有的知识,所以他们的行为方式不是凭借着权势去压服别人,而是谦虚地对待所有人,“不耻下问”于所有人。古代贤能的读书人又何尝不是这…>…...

  • 《孟子·第十八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这是孟子举孔子的例子来说明,因为孔子没有和陈国、蔡国的人有交往,也就是说,还没有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所以才会受困。如果有交往呢?当然也就不会受困了。这并不是孔子不懂得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而是还没有来得及。因为无论任何人,不可能认识天下所有的人,何况当时孔子不是名人、闻人,不认…>…...

  • 《孟子·第三十八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尧、舜、商汤、周文王、孔子,这些人都是孟子认为是能尽心知命的人。能尽心知命,才能是圣人。从尧、舜到商汤,经历了五百多年,商汤还能继承尧、舜的思想;从商汤到周文王,又经历了五百多年,周文王还能继承商汤的思想;从周文王到孔子,又经历了五百多年,孔子还能继承周文王的思想,这不能不说是奇迹,也不能不让人钦佩…>…...

  • 《孟子·第二十八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只有尽心知命了,才能知道有这三样宝贝。但大多数诸侯君主们不知道自己有这三样宝贝,他们虐待人民、割让土地,放权于大夫、家臣、佞臣,自己却去宝贝那些珠宝玉器,亭阁美女。这就称为是放弃根本而只抓住末梢,这样做的,采用这种行为方式的,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 《孟子·第八节·梁惠王章句下》读解

    因为齐宣王独自享受着快乐的事而不感到快乐,所以他想起比他还富有的夏桀和商纣王。但是这两人在历史上都是人人憎恨的人,所以齐宣王也怕自己落下历史的骂名,遗臭万年,因此他试探着询问孟子,想看看孟子的态度。孟子则告诫齐宣王,不要做一个独夫民贼,不要伤仁害义,应该做一个为民尽仁尽义的明君。孟子在这里所提出的,…>…...

  • 《孟子·第八节·公孙丑章句下》读解

    虽然是从棺椁的事一下子跳到攻伐燕国的事,但孟子的中心思想是连系着的,仍然在围绕着忠于职守这个问题。燕王私自将国家大权让给相国子之,子之也私下接受了燕国的大权,这就是燕王的不忠于职守了,也是燕王没有寻求到最佳行为方式。因此孟子举例说,比方说,有这样一个人,你很喜欢他,便不向国君奏准而自作主张地把你的俸…>…...

  • 《孟子·第八节·离娄章句下》读解

    有所不为是什么?就是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事不去做,而只有懂得了这个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事不去做,才能懂得应该去做什么,才能懂得选择最佳行为方式。>…...

  • 《孟子·第八节·尽心章句上》译文

    孟子说:“古代贤能的君王喜好善行而忘掉自己的权势,古代贤能的读书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自己的道路而忘掉别人的权势,所以王侯将相们不以敬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不能够多次见到他们。见面尚且不能多得,何况是让他们做臣子呢?”>…...

  • 《孟子·第八节·尽心章句下》译文

    孟子说:“古代设置关卡,是准备抵抗残暴的;如今的关卡,却是用来推行暴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