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八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八节」原文

这是孟子举孔子的例子来说明,因为孔子没有和陈国、蔡国的人有交往,也就是说,还没有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所以才会受困。如果有交往呢?当然也就不会受困了。这并不是孔子不懂得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而是还没有来得及。因为无论任何人,不可能认识天下所有的人,何况当时孔子不是名人、闻人,不认识人而受困,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闲,无上下之交也。”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1522.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孟子·第二十八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于是孟子举了柳下惠的例子,不因官大而不为,亦不因官小而不为。这就与饮食一样,不会因饮食太丰富而不吃,也不会因为饮食不好而不吃,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也就是说,不会因官大而胡作非为、横行霸道,亦不会因官小而卑微谄媚、低声下气。这就是人生中尽心知命的最佳行为方式。>…...

  • 《孟子·第三十八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这个“践形”是孟子学用孔子的,《论语·先进》载:“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於室!’”这个意思是说,子张问关于善人的道理。孔子说:“不踩踏出痕迹,亦不进入某一个房间。”如果为着表现自己是善人而刻意地去行善,就是“践迹”,也就是落下痕迹了,也就是“过犹不及”了。而“不入于室”,这个“室”字…>…...

  • 《孟子·第三十八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尧、舜、商汤、周文王、孔子,这些人都是孟子认为是能尽心知命的人。能尽心知命,才能是圣人。从尧、舜到商汤,经历了五百多年,商汤还能继承尧、舜的思想;从商汤到周文王,又经历了五百多年,周文王还能继承商汤的思想;从周文王到孔子,又经历了五百多年,孔子还能继承周文王的思想,这不能不说是奇迹,也不能不让人钦佩…>…...

  • 《孟子·第二十八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只有尽心知命了,才能知道有这三样宝贝。但大多数诸侯君主们不知道自己有这三样宝贝,他们虐待人民、割让土地,放权于大夫、家臣、佞臣,自己却去宝贝那些珠宝玉器,亭阁美女。这就称为是放弃根本而只抓住末梢,这样做的,采用这种行为方式的,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 《孟子·第十八节·离娄章句上》读解

    在救人上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在教育问题上同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什么是最佳行为方式呢?孟子认为,“易子而教”,是比较好的行为方式。因为,教育有一定的教育规范,用现在的话来说,执教者学过教育学,懂得少儿心理,会使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而做父母的人,不是溺爱、宠爱,便是恨铁不成钢的发怒。如此教育,则会引起少儿的…>…...

  • 《孟子·第十八节·离娄章句下》读解

    用善良的社会行为规范去教育别人,就不能只有空洞的说教,而是要有实际内容。也就是说,要追本溯源。怎么样追本溯源呢?就是执教者本身就要有善行,其善言符合善行,才能是最佳行为方式。如果仅仅是善言一大堆,也就如同七、八月间的雨水滂沱,但它们很快就会干涸。这也就是孟子理论结合实际的最佳行为方式。>…...

  • 《孟子·第十八节·尽心章句上》译文及注释

    译文孟子说:“人之所以有规律、理解能力、权术、知识,常常是心里存在着灾患的缘故。只有那些不得重用的臣子和地位低微的庶民,心里发愁的是危难,很深的忧患,所以他们能发达。”注释1.慧:《周书·谥法》:“柔质受谏曰慧。”《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韩非子·喻老》:“而慧者…>…...

  • 《孟子·第十八节·尽心章句下》译文

    孟子说:“君子受困于陈国、蔡国之间,是因为上下没有什么交往。”>…...

  • 《孟子·第二十八节·尽心章句下》译文

    孟子说:“诸侯君主们有三样宝,土地、人民和政治权力。宝贵于珠宝玉器的人,灾祸一定会殃及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