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三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三节」原文

这个道理也很简单,继承得来的,确实是可以不用爱民,依靠庞大的国家机器自转,亦可维持几十年。但不爱民太过分了,人民亦会产生怨气,这个怨气积久了,膨胀了,亦会推翻统治者的。天下者,全天下也;全天下几十几百个国家,如果不依靠爱民的政治,能逐一征服吗?所以,还是要有爱民的政治,才会有最佳行为方式,才能使人民安定,国家富裕强盛。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1504.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孟子·第四十三节·尽心章句上》读解

    知道人的本性、本能和本质,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这就是孟子在教育上采用的最佳行为方式。古代教育,很少象现代填鸭式的教育,主要是要学生自己去想、去悟,然后才来问老师,老师则在这个问题上给予启发。如果不问,老师就可以认为是学懂了,从而讲下一个问题。但如果要问老师,则不能“挟贵,挟贤,挟长,挟有勋劳,挟…>…...

  • 《孟子·第二十三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在前几年,齐国也曾出现过灾荒年,孟子曾经劝说过齐王开仓赈济百姓,此时齐国又闹饥荒,所以陈臻以为孟子还会去劝说齐王开仓赈灾。按道理讲,为了千千万万的百姓,孟子是应该再去劝说齐王。但上次是齐宣王执政,孟子也任职,还好说。此时却是齐湣王执政,孟子早已退职。齐湣王时,武力很强,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公元前…>…...

  • 《孟子·第三十三节·尽心章句下》读解

    本性和返回本性,都是能尽心知命,那么,行动和仪容在对人际关系中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人,是不是本性呢?不是!只是盛大的规律很高的表现而已,不能叫做真正的尽心知命。这种人当然是很好的,但已有了虚伪的成份。第四种人是痛哭死者而悲哀,并不是为了活着的人之人,这种人就更是虚伪了。死者已死,已没有任何感觉和感知,…>…...

  • 《孟子·第十三节·梁惠王章句下》读解

    作为一个小国,怎样在弱肉强食的大环境里站住脚,不至于被别的强国侵略,不至于被消灭,这当然令其统治者头痛。所以,滕文公要问政于孟子。而孟子并没有要求滕文公做大做强,换一个人,或商鞅、或孙子、或苏秦、或其他兵家、法家人物,无疑会要滕文公做大做强,以抵御外来侵略。而孟子为什么不要求做大做强呢?其实,做大做…>…...

  • 《孟子·第十三节·公孙丑章句下》读解

    孟子之辞职,最深层的原因恐怕就是本章孟子所说的了。他这种忧国爱民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抱负,他这种不怨天尤人、乐天知命的优良品德,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这就是一代圣贤所必然要具备的修养。>…...

  • 《孟子·第十三节·离娄章句上》读解

    孟子特地举了周文王爱民而供养老人的事迹,说明周朝之取代商朝而得到天下,并不是靠武力征服来的,而是周文王在前期所推行的爱民政策已经赢得了民心,所以周武王才一战而胜。如果周文王不施行爱民政策,二老不归,天下父老皆不归,周武王又怎么能一战而胜呢?所以,孟子下结论说,只要实行周文王的爱民政策,这种为政的最佳…>…...

  • 《孟子·第十三节·离娄章句下》读解

    一个成年人上要养老,下要育儿女,这是人间常情,所以孟子认为这算不上是大事,而是每一个成年人必为之事。然而,父母亲的去世,则是人情的大变;人们遭遇到这种大变,往往会过分隆重或是过分草率,所以孟子认为这是大事。不能因为地位不一样,就可以违背社会行为规范,就可以不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所以,如果亲人死了,我们…>…...

  • 《孟子·第十三节·尽心章句上》译文及注释

    译文孟子说:“霸主的百姓,很欢娱;王者的百姓,悠然自得。犯罪处死而不怨恨,得到利益而不酬谢,人民日益转向善的方面而不知道是谁使他们这样。君子所到过的地方使人感化,所存的心思神秘莫测,上上下下都与天地协调运转,怎么能说是只有很小的补益呢?”注释1.欢虞:欢娱。2.皞:(hao浩)通“浩”,亦通“昊”。…>…...

  • 《孟子·第十三节·尽心章句下》译文

    孟子说:“不爱民而能够得到国家的人,是有的;不爱民而能够得到天下的人,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