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二十三节·离娄章句上》解析

查阅典籍:《孟子》——「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原文

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

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呢?孔圣人不是“自行束情以上,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天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症结在于“好”为人师。

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

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年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别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其结果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不然的话,谁还敢去加入教师的队伍,去做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https://www.ywzj08.com/wenzhang/1979.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相关推荐

  • 《孟子·第二十三节·离娄章句下》读解

    可以拿取,可以不拿取,这是指什么呢?是指钱财和名誉地位。每个人其实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在取与不取之间,有时候很难把握。所以,孟子强调,“取伤廉”者,不取也。也就是说,如果拿取了但是伤害了廉洁的操行,还是不取的好。这就是对最佳行为方式的说明。可以给予,可以不给予,这是指自周文王流传下来的“扶贫不救贫”的…>…...

  • 《孟子·第三节·离娄章句上》解析

    依然是对“仁”的呼唤。道理一说就清楚,勿需多谈。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孟子雄辩的句式:“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现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这就好像既害怕醉却又偏偏要用喝酒一样。“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公孙五上》3•4)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

  • 《孟子·第二十六节·离娄章句上》解析

    这倒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大舜不是成了婚姻自主的先驱者了吗?三种不孝不又到底是哪三种呢?赵岐《孟子注》补充说: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说…>…...

  • 《孟子·第二十一节·离娄章句上》解析

    所以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菜根谭》因为毁誉管本身就不一定客观准确,有时甚至还是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何必因他人对自己赞誉或低毁而乱了自己的心性呢?当然,说是这么说,能够完全无动于衷,超脱于毁誉之外,真正“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人毕竟是很少的。一般人总是听到别人的赞誉就高兴,听到别人的低…>…...

  • 《孟子·第二十三节·离娄章句下》解析

    与著名的“鱼与熊掌”二者必居其一选择不同,孟子在这里摆给我们的,是一种两可之间的选择,而且要为难得多。比如说,杀人越货还是遵纪守法?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难题,可是,吃回扣还是不吃?收红包还是不收?这对很多人来说,却是相当考人的难题了。就孟子所举的情况来看,“取伤廉”是比较好理解的,可“与伤惠”和“…>…...

  • 《孟子·第三十三节·离娄章句下》解析

    这已经成了一则很著名的寓言故事。孟子为我们勾画的,是一个内心极其卑劣下贱,外表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形象。他为了在妻妾面前摆阔气,抖威风,自吹每天都有达官贵人请他吃喝,实际上却每天都在坟地里乞讨。妻妾发现了他的秘密后痛苦不堪,而他却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还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读完这一段故事,令人感到…>…...

  • 《孟子·第十三节·离娄章句上》译文及注释

    译文孟子说:“伯夷躲避商纣王,住到北海边上,听说周文王所作所为很兴盛,便说:‘为何不去归服他呢?我听说文王善于供养老人。’姜太公躲避商纣王,住到了北海边上,听说周文王所作所为很兴盛,便说:‘为何不去归服他呢?我听说文王善于供养老人。’这两个老人,是天下声望很高的老人,他们归服周文王,就等于是天下的父…>…...

  • 《孟子·第二十三节·离娄章句上》译文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总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 《孟子·第二十三节·离娄章句下》译文及注释

    译文孟子说:“可以拿取,可以不拿取;拿取了就会损伤廉洁。可以给予,可以不给予,给予了就会损伤恩惠。可以穷尽,可以不穷尽,穷尽了就会损伤勇气。”注释死:《易·豫·六五》:“贞,疾恒,不死。”《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老子·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论语·子罕》:“天之…>…...